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处理的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贵新,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 杭州 310023)。

原文出处: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7
分类名称:中学化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课标下各种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在总体框架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它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大幅度更新了学科内容,强调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策略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以为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就要对照课程标准、会考标准及高考大纲,针对学生的实际,再联系教学的其他相关要素,多维度把握教学材料,从结构上做适当调整,从内容上做适量补充,应用一定的方法加工教学材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多维度把握教学材料——抓住教材的“神”

      有人说新教材形散而神不散。新教材的“神”就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它渗透到每一个专题、每一单元乃至整个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是现代化学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材料,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抓住教材的“神”,对教材进行加工时,要做到“线索清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帮助学生在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得和习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科学情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这一要求,体现在教材处理中,就是将教材“神”与教学过程联系制成一个课堂的“流程图”,包括主题流、教学流、学习流和各相关的目标要求,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形成系统。

      [案例]盐类水解

      1.教材线索(如图1所示)

      2.教学流程图(如图2所示)

      二、结构的调整——对教材有所取舍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由于受地域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以及教材文本的局限(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使用时根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

      

      图1 教材线索

      

      图2 教学流程图

      1.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取舍

      对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析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教材中的知识点,哪些是“不学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知道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做讲解的”,哪些是“感到很费解的”,根据知识点的定位再对教材做相应的选择和调整,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案例]新教材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片段:

      师:观察比较下列两个反应中放出的快慢。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5mL0.1盐酸,再剪取相同大小的镁条和铁片,用砂纸打磨后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反应有什么现象。

      (2)化学反应有快慢吗?

      (3)这两个反应,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导致化学反应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两个反应我们用什么现象来比较这两个反应的快慢。

      (学生观察后,一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兴趣平淡。整个过程持续约10min。)

      分析:为何提出这些细小的讨论题?课后问该教师,他说出了想法:我们所用教材的编写中就有这些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性质有关等基础知识不是很好吗?其实,这位教师只是对教材的逻辑起点作了分析,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起点。化学反应有快慢在生活中、在高一《必修1》中、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忽视了这点,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怎能有浓厚的兴趣?我的建议是:

      (1)了解学生,把握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的进度应该具有的逻辑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有的知识基础。一般说来,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但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及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起点也往往不同。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如何?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2)理解教材,把握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适切性。如何进行目标的定位呢?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还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于这些目标教师还要整体把握,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需浓墨重彩;哪些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调控和激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