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及其发展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桑青松,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 芜湖 241000;陈文涛,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安徽 芜湖 241000

原文出处:
高校辅导员学刊

内容提要: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存在着认知闲置、情感消极、意志依赖、信念动摇、行为多重等问题,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于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0)03-0008-03

      道德人格(moral personality)是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1]当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已经成为当代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已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体看来,大学生道德人格情况基本良好,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不健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基础,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解读道德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对于人格,不同学科甚至相同学科的不同学派或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对人格的某一维度、某一侧面进行界定和把握,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伦理学从道德的角度将人格视为主体道德品质的体现;[2]法律学认为人格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道德人格指的是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道德认识为道德行为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行为;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介,也是道德人格实际形成的关键点,道德信念居于核心的地位;道德行为则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支配下采取的道德行动,也是道德人格的实践形式。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

      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个体,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是和谐统一的,由于受自身修养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道德认知的闲置性

      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闲置性是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脱节而表现出来的道德认知相对过剩。[4]也就是说,部分大学生虽然知道一些事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应该去做但却没有去做。

      (二)道德情感的消极性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消极性是指对他人、对社会缺乏正常的情感,对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一些大学生在行为选择时对道德抱无所谓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的非自主性

      道德意志是指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有意识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履行道德义务的能力。由于意志具有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性,道德意志的独立和自主被认为是个体道德人格确立的真正标志。然而,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意志自主性,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从众性。主要表现为对老师监督和同学的依赖,对家人和朋友的依赖以及对道德赏罚的依赖。

      (四)道德信念的不稳定性

      众所周知,信念是一个强大的力量,是蕴涵于人格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当一定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相结合并产生共鸣时,便会构成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道德动机,即道德信念。[5]当今大学生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自己的信念,没有形成道德信念的同一性。

      (五)道德行为的多重性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下产生的社会行动,它是道德人格的实践形式。道德行为的多重性是指道德主体不具备道德人格的同一性特征,在处于不同环境、扮演不同角色时其道德品质和道德行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一贯地保持其道德人格的本质方面或基本方面。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以及人前人后两面性。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部分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往往表现为好孩子、好学生,一旦离开家庭和学校就任意妄为,把道德规范抛之脑后。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应强调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统一,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建设。根据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

      (一)增进大学生道德人格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成功的学校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道德人格塑造是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重、自我完善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必须把自我教育放在首位。道德人格的自我教育应包括三个环节:自我反省环节;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环节;自我调节环节。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自己改造自身人格。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