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91 刘光明,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91

原文出处: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大主题和根本价值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爱国主义是走向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精神价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精神力量;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0)02-0042-04

      爱国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上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把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奏响了爱国主义精神最恢弘的乐章。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重大主题和根本价值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爱国主义是走向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精神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共同体愈益扩大和紧密,统一的民族国家愈益凝聚和巩固,华夏儿女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愈益深厚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伴随盛世文明而强化,经历战乱分裂而磨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民族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绵延不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家园辛勤耕耘,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四大发明”等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每当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炎黄子孙总是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同仇敌忾,维护了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中国历史上历经诸侯争霸、封建割据、南北分裂、政权并立,但中华民族始终没有解体,中央政权始终没有消亡,文明古国一直延续至现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志士仁人、民族先驱代代涌现、数不胜数,他们忧国忧民,为着民族兴亡置个人生死利害而不顾,是民族的脊梁、爱国的楷模。爱国主义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民族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精神因素。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落伍了。追求独立解放和富强富裕,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一充满激情与奋斗、热血与牺牲、挫折与艰辛的征程中,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领导人民大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邓小平把懂得中国历史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振兴中华”是100多年来得到各时期、各民族、各阶层最广泛接受和响应,最具影响力、号召力和鼓舞力的目标和信念。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路径不同但目的相同。“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发展为广泛的社会运动,反映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为神圣使命,同时高举起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捍卫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党在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之后,随即推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左”的错误等原因,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出现了失误和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怀着对民族命运和国家未来高度负责的赤子之心,带领我们党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质是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正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取向,我们党推动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开创民族复兴新纪元提供了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赋予社会主义以发展动力,社会主义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现实、符合国情、合乎民心的社会主义,由此获得了坚实可靠、长盛不衰的发展源泉。

      二、爱国主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精神力量

      近代以来,由救亡图存唤起的民族觉醒得出的最重要政治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是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政治实践的现实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追赶时代潮流驱动的新的民族觉醒得出的最重要政治结论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现实途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中蕴藏着的民族精神的新进发,由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进民族复兴的新飞跃,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的最大政治成果,它不仅包含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而且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价值诉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兴国之要,反映了中华民族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繁荣富强的强烈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挫折和深刻教训,党和人民深深体会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爱国主义。任何民族要生存发展,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经济是否快速发展,生产力是否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是否不断改善,事关中华民族的自立、自信和自尊。在中国,坚持爱国主义,就要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根本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不仅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难以增强民族和人民的自豪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正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觉的社会主义改革精神,我们党果断地抛弃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以消灭贫困、走向富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生产力创造体制条件,以经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成为振兴中华的旗帜,亿万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积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