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树程 方文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建立健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积极价值。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自律转化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协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3-0074-05

      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价值。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自律转化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理性认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同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引导受教育者在已有知识、判断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达成理性共识,从而从其内心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自觉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性认同机制何以可能?

      其一,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优秀的思想品质。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只有首先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才能被受教育者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由此达到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因而,其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其二,坚持灌输原则,形成心理定势。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必须从“外面”灌输到各层次的广大受教育者中去。因为正面灌输是让受教育者知晓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容的前提。只有通过经常性的正面灌输,才能广泛深入地影响群众,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从而让广大群众首先了解、接受和理解其基本内容,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感受,进而成为他们在选择、接纳各种社会思潮时的信念和经验基础,为思想观念的质变作好准备。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无产阶级政党一以贯之的原则。卢卡奇在论述历史与阶级意识时说过,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意识只有通过灌输才能变成革命实践。列宁、斯大林等都认为灌输是形成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根本方法。列宁在论述灌输与意识问题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P317)灌输论在我们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赢得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之一。延安整风运动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成功典范。

      其三,注重思想渗透,营造理性认同态势。列宁不仅提出了灌输理论,而且主张德育的渗透性。他在论述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时指出:“德育要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3](P60)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也认为,优秀的品德培养不能借助于漂亮的说教或空洞的鼓动性喊叫,它们只能以同志间的交往为基础,在日常的看不见的影响下,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深深地被渗透到意识中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意识要为广大群众自觉认同和身体力行,必须通过日常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渗透,这样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广大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中。

      灌输和渗透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历来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思想政治意识在个体接受和内化时,都离不开个体的亲身体验活动。只有通过正面灌输和全面渗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感知、接受、理解和掌握,因而得以从理性上认同,进而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动。

      二、情感认同机制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虽然理性因素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其中情感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观念形成和道德品质完善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激发受教育者的力量和热情,并促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进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情感是指人对待事物的肯定与否定、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态度的内心体验。”[4](P241)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浓厚的情感来自于对事物真切的了解和深刻的认知。反过来,情感一经形成又会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因素。列宁曾经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感情,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会在他身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他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美或反对、积极接受或消极抵制的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他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原始阶段,不能内化,也就不可能转化为外在行动。因此,培养受教育者的情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和时代感、责任感、荣誉感、自信感、正义感等,对于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情感认同就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感情上对其产生肯定、喜爱、赞同、追求和采取积极的态度。同样,情感认同是建立在认知认同基础上的,它一经形成就会对认知认同有巨大的强化作用。情感认同机制何以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