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江雪华,女,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主任。东南大学 党委学工部,南京 211189

原文出处:
高校辅导员学刊

内容提要:

课题组连续五年以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对东南大学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通过学校正面教育、强化学生工作服务意识、增强学生媒体素养、树立社会大教育观念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09)05-0001-04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本课题组于2004-2008年在东南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问卷调查,并定期组织座谈会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涵盖了一、二、三、四、五个年级理工、文、医等各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每年问卷发放2000份(其中2007和2008年每年发放16000份),回收率都在98%以上(本文中出现的数据是基于同类调查题目综合了5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通过调查,课题组深刻体会到: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建设以及整个教育理念的定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总体思想状况

      (一)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明朗,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

      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主体稳定、健康,对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拥护,对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调查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绝大部分明确地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能辩证地分析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及社会问题。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大学生能理性对待,把自己的爱国热情与强国抱负相结合,积极投身于学习中。

      (二)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面对多种思想意识的冲击和影响,理想信念在现实中徘徊,有时候处于功利和实惠的包围中,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淡化的趋势。在调查中,有50%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很强,40%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认为很差和没有理想信念;有32%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表示“说不清”或“不同意”;有36%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表示“说不清”或“不同意”,还有一些同学放弃了回答。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主、维权、竞争、公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日益增多,从个体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在对待具体事情的价值观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理论的认知与实际的行动存在矛盾与冲突,有时候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

      (三)知识技术的逐渐提高与社会责任的亟待增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等。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不能真正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没有把自己当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看待,学习目的单一,体会不到历史的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关注个人能力发展与前途,接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思想,可是面对就业压力与前途选择等实际问题,往往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无法和谐统一,使得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在矛盾中相对变淡。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各种因素使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的考虑更为现实,就业观念也有些狭隘,学生们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收入及其待遇、发展机会、兴趣爱好。调查中,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将个人前途与政治信仰混在一起,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和功利性倾向,对于入党动机的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个人素质排在追求理想信念的前面,约有15%的学生党员承认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个人的发展需要”;对于未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原因,出国、外企工作、没有兴趣等占了三分之一。

      (四)个人发展与集体成长的矛盾与融合

      调查中,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较高的是爱国热情、文明素养、诚信意识;评价较低的是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大学生注重个体知识技术的提高,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目标的实现,懂得诚信和自律的重要性,但集体和协作观念不强,服务和奉献精神不够,集体主义思想和吃苦耐劳品质有时候被实用和功利主义所替代。调查中,很多同学在业务时间安排上,较多的是学习、听讲座、勤工俭学、上网聊天,而集体组织的文体活动、支部活动、班级活动等显得被动和存在逆反心理。集体活动的参与程度有时候与上级的组织或行政命令、个人的感兴趣程度甚至是否会影响奖学金评定或个人前途等相关,而并非出于热爱与关心集体的心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革引起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消费观念、生存观念等。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得大学校园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社会法制的尚未健全、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到位给一些不法之徒、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有时候却没有给善良诚实无私的公民以奖励,这不仅影响了党的威信、减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击,让现在的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困惑和茫然,有时候强化了远离政治和“学而优则仕”两种极端的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人收入差距扩大”、“腐败问题”、“就业难,无业、失业人口多”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主要的三项因素。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并与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冲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