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团队精神

——企业用人新趋向对大学德育的考量

作 者:

作者简介:
孔伟英,女,1956年生,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211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一个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与团队绩效双赢的时代。企业选用人才的首要素质条件不再是个人专才,而是创新与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与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成为大学德育的新考量。如果大学德育还停留在原有的理念和体系,培养的人才也许还没有被选用就已遭到无情地折旧。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轴心,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有基本的精神共鸣和文化认同,大学德育必须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要素,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11-0134-0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专业知识曾经是企业选用人才的首要素质条件,而如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递进变化,企业不仅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看重招聘对象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时代已经淡去,如果说当今还有“人才匮乏”的问题,那么企业急需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一般的知识型人才,未来社会中知识型人才未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创新是经济集团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是企业从小到大或由弱到强的发动机。

      创新需要团队合作,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项目创新,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理念文化创新,无不依靠团队合作。创新是团队合作下的创新,团队是创新目标下的合力运作,团队协作是创新的轴心,创新是团队凝聚的巨大动力。创新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人才。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轴心,大学与企业之间需要有基本的精神共鸣和文化认同,高校教学如何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如何在大学德育中融入创新和团队精神,这些紧迫的现实问题无疑给大学德育增加了新的考量。

      一、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成为21世纪团队精神新内核

      团队精神创意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企业协会最早提出来,并给日本丰田公司等许多企业带来强势发展效应,也促使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团队精神的宗旨是集体成员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优势互补,荣辱与共。21世纪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企业需要更多的合作创新来应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团队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新内涵,而是否具有合作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团队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成功企业的发展,不外乎拥有内聚力和外张力两大强势,内聚力来自团队精神,外张力得益于不断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然企业生存发展还有赖于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地缘优势、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外界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本身的生命力、扩张力,而员工的创新和团队精神,无疑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内在的本质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极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更以一个有活力的协调整体对自身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产生作用并施加影响,从而不断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盟,进而强化企业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企业拥有了团队精神就是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具备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的战略优势,就可以弥补诸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这是因为团队精神可以产生正的协同效应,促进团队的协作。”①

      创新理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该著中提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新的生产要素主要指: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材料等。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1世纪愈来愈多的企业感悟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引擎。而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是否拥有创新思维、创意智慧、创新人格的人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法宝。企业拥有某一领域的个别天才,也未必一定能走向成功,只有发挥团队合力,创新项目才能得以完成。企业不仅要物色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更青睐于诚信、负责、谦虚、心胸豁达的成员,这样才能促成更多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问世,使企业长久立于市场的前沿。中国企业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关键在于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拥有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与协调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团队精神成为人才新要求,创新是对大学德育的考量

      教育是创新的源头,每一种新科技产品的问世,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大学的参与和支持。只有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率先改革创新,才能促使创新人才茁壮成长。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是对大学教育的新考量。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认为,中国高校仍然停留在培养“20世纪需要的人才”的阶段,而更多企业需要的是“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李开复提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备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智商情商灵商兼高、沟通与合作等特质。②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指出,让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应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要来生产产品,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否则企业会向高校叫板。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德育教师首先必须更新理念,由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单一卷面评判德育成绩向重视学生的平时行为修养与爱心服务经历转变;由熏陶书生意气向培养企业家精神转变。这也是高校德育与社会接轨的本质要求。比利时鲁汶大学校长马克·韦尔威纳在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大学对于社会最大的服务功能。”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指出,在复旦运行多年的通识教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和专业选择,目的是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不断提出问题的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