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主义精神升华育人内涵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伟光,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06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分清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因人而教,才能从应然到实然,取得应有的效果。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有明确的总目标要求和具体的规格,并对小学的低年级、高年级,中学的初中、高中分别提出具体目标的要求和规格,这样,中小学各年级、班级的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才能和品德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向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总目标努力。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欢庆日子里,中央电视台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为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唱响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上海160万中小学生在同一天也举行了“向国旗敬礼”升旗仪式,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与此同时,不少中小学还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开展“爱祖国、爱生命、迎世博、讲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几年来,上海中小学坚持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今,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密切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及其成长需求,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以情感教育为切入口,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与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智慧、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也处在生理、心理不断成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固然是必要的,但更为迫切的是加强情感教育,这更加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能取得教育效果。

      人的情感是与情绪紧密相连、与生俱来的,是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表征。相对而言,情感比情绪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更长的持久性,它是在教育促进下逐步形成和成熟的。由此可见,爱国情感的培养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引导。而人的爱国行为又需要爱国情感提供内在动力和价值尺度,这就为充分发掘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从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来看,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持什么立场,不管相信什么“主义”,也不管信奉何种宗教,最起码应该有一颗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又如,歌曲《我的中国心》中所表述的:“河山只在我心中,祖国已多年未亲近……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种对祖国的爱是把对故土的哺育之恩、亲身感受扩大为对祖国的眷恋、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这是一种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拨动情感这根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清澈的童声再次唱响国人心中的旋律,感染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来看,爱国主义作为道德要求,它是由爱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的。其中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则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然后才能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并把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作为切入点。再从学生个体品德结构的形成来看,伦理学家吉德连科认为:“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在交往过程中是以激情定向的。”可见,人们的情感处在自然状态会本能地接近、喜爱或规避、抛弃既有的指向对象,这种情绪、情感上的好恶表现的倾向,如果引导得法,便能促使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支持,为人的行为选择提供正确的导向,这不仅有效地制约了心理过程中意志的控制作用,而且引领和保障个体行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人的这种情感心理机制对中小学生形成稳定的情感品质尤其重要,因为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的爱国情感一方面表现出纯真、美好,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情绪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有时还会带有一定的情感片面性和情绪偏激性。这势必要求我们通过情感教育来调适学生的心理,完善情感心理机制,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情感品质。因此,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发挥其教育功能,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而且能够引导他们逐步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坚定的爱国信念,从而外化为自觉的爱国行为。

      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是递进式发展的,呈现由朴素爱国情感向理性爱国情感转化的过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小学生最初的朴素情感是自发的、直观的感受,来源于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眷恋,对父母、亲友的挚爱,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不爱自己的故乡,不爱自己的父母,也决不会爱自己的祖国”。由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音乐家肖邦远走他乡还不忘带上一把故国的泥土,为什么波兰裔科学家居里夫人要把研究放射性元素获得的新成果命名为“玻”,他们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表达对故土的无限依恋,显示了他们崇高的爱国情操和高贵的人格品质。

      随着学习年限增长、知识积累增加、情感体验加深,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逐步由感性的情绪化主观体验向理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从对身边亲人的爱、周边乡土的爱扩大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传统美德的敬仰;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自豪;对中国人民自主创新、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责任;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行动。这种转变体现情感教育功能的放大和强化作用,而且在群体中相互感染、以情激情,通过自我激励与激励他人相结合,创设自信、富有创造活力的人际环境,激扬个体生命,增强群体凝聚力。

      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创造实践条件,提供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直观爱国体验、理性爱国体验、爱国行动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和亲身参与中,丰富爱国情感体验,接受爱国情感熏陶,陶冶心境、愉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使每一个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父母、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传递自己的爱心,立志成为光耀祖国的报国之才。

      二、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的层次与水平

      爱国主义是分层次的,对不同的人来讲,爱国主义水平是不相同的。但不管处于哪个层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却不能降低,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爱国起点上向着共同的爱国主义目标努力。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分清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因人而教,才能从应然到实然,取得应有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前进。”由此,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有明确的总目标要求和具体的规格,并对小学的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中学的初中、高中分别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规格,这样,中小学各年级、各班级的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才能和品德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向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总目标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