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10)03-0065-10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合作都表明当前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制造业与物流业成功“联姻”的案例在业内并非十分普遍,许多物流企业还在“苦苦”等待制造业抛出的为数不多的橄榄枝。①那么当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发展对物流业都提出哪些需求?本文正是基于此,对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的关联度和协调度进行测算,从动态的角度总结出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为后期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已有的对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多局限于定性分析,何明珂(2007)指出由于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动的相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为两者的共识。何黎明(2007)也指出,近年来,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延伸;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向供应链、一体化深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王晓艳(2009)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组织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机理,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及重要意义。王珍珍、陈功玉(2009)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内涵包括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完善协作,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发展的层次性,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发展的竞合性等。王佐(2009)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的机理在于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和对物流管理是自营还是外包之交易成本权衡。王茂林、刘秉镰(2009)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相对较低,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制造业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尚需加强认识;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退出成本较高;物流外包的风险较难控制;物流外包的服务范围尚待进一步明确;缺乏整体规划,物流效率低下;物流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联动发展环境尚需改善。 在实证研究上,伊俊敏、周晶(2007)从宏、微观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差异分析,并探讨了造成两个行业发展不协调和差异状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促进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建议对策。韩晓丽、王丽、田能瑾等(2009)从计量经济学的灰色关联模型入手,结合江苏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具体情况,得出了江苏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正处于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李虹(2009)分析了辽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现状,探讨了二者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张传玉、孙文军、李辉(2009)就日照市制造业物流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制造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措施,为加快日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参考策略。李松庆、苏开拓(2009)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联动发展,对此提出了促进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已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对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关联度及协调度进行计算,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同行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关系是存在差异的,制造业不同行业也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协调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指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相互关联的基础上,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进行的协作活动,包括仓储、配送、运输、生产制造、包装等环节中的合作协调发展。它强调的是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发展,而协调的本意是指“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孟庆松、韩文秀(1999)认为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刘耀彬、宋学峰(2005)认为系统协调是指系统内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各种参数的和谐、结构和功能的相融、系统之间物流运动的稳态。 国内外研究中,测度协调度的方法主要有四类: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变方程法、区间值判断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其中,灰色关联模型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的程度,揭示事物动态关联的特征和程度。考虑到制造系统和物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时期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物流发展中所采取的是近几年的小样本数据,这种小样本数据反映的信息不确切、不全面,具有灰色性,因此可以选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系统内每个指标和另一个系统每个指标的关联程度,还可以计算对某一系统影响的主要胁迫因素,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