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今,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政府一揽子应对危机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物流市场一改前些年高速增长、规模持续扩大的态势,开始进入稳定增长与结构调整阶段,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一、物流市场总体规模与区域结构特征 1.物流市场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增速明显放缓 从2008~2009年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以及全国物流业增加值几项总体指标的统计数字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市场产生了严重冲击,各项总体指标虽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社会物流总额从2007年的75.2万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96.7万亿元,但增速从2007年的26.5%大幅回落到2009年的7.4%,且2009年增速还创下近10年来的新低。 社会物流总费用从2007年的4.54万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6.08万亿元,增速也从2007年的18.2%大幅回落到2009年的7.2%,且2008、200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均为18.1%,表明两年间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2008~2009年期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也呈现出类似态势,两年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1.70万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2.31万亿元,但增速从2007年的20.3%下降到2009年的7.2%,占GDP的比重也从2007年的17.6%下降到2009年的16.1%。 2.区域物流市场发展差距开始出现缩小趋势 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中国东部、东北、中部以及西部四大地区①物流市场一直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在市场规模、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物流产业发展方面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地区。 2008~2009年期间,在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加快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开始发生分化。东部及东北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中外资外贸比重高,深受来自经济结构转型和金融危机的压力,增长有所放缓;中西部则因获得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大力支持,加之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例如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增速分别为21.4%和21.7%,超过东部地区4.8和5.1个百分点,超过东北地区0.8和1.1个百分点。2009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8.1%,高于全国总体水平5.7和8.0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12.8和15.1个百分点,高于东北地区9.0和11.3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近两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投资规模的大幅增加,不仅扩大了区域的物流需求,而且大大改善了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从而使其物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开始出现缩小趋势。 物流市场需求方面,以货运量为例,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货运量较上一年分别增长33.4%和23.3%,而东部地区仅增长了6.9%,东北地区则下降了8.3%,由此带来各地区货运量占全国货运量比重发生明显变化。2008年中部地区货运量占全国货运量比重由2007年的23.5%上升到27.6%,西部地区由22.4%上升到24.3%,东部地区则由42.0%下降到39.5%,东北地区由9.9%下降到8.0%。 物流市场供给方面,2008~2009年两年间,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大规模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供给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例如,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发展十分迅速,2008年新增高速公路约1500公里,2009年湖南、湖北省又分别有14和15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总里程达2200余公里。西部地区2008年新增公路8.17万公里,2009年又新开工建设八项铁路重点工程。 二、物流市场需求发展特征 1.国际物流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物流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期间国际物流需求持续低迷。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9.2亿吨,增长7.0%,增幅较上一年回落5.6个百分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835万标准箱,增长12.2%,增幅回落9.3个百分点;2009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6.2%;沿海主要港口中除大连、天津、青岛等港口小幅增长外,其余均为负增长,上海、深圳等外贸依赖程度高的港口还出现了12.5%和16.5%的较大跌幅。 与国际物流需求低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经济政策大力推动下,国内投资和消费活跃。扣除物价水平影响,2008~2009年期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6%和16.9%,从而使国内物流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国内物流需求增长的拉动下,全国港口2009年前11个月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了9.2%;在全国机场2009年完成的945.6万吨货邮吞吐量中,国内航线完成625.1万吨,占全部吞吐量的66.1%,比上年增长10.85%,与国际航线320.5万吨的完成量和0.32%的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