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体系探究

作 者:
胡愈 

作者简介:
胡愈(1964- ),男,湖南耒阳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学、农村金融、现代物流,(湖南 长沙 410205)。

原文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加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在更高层次上构筑农村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合作关系,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农村物流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因此,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产权制度设计、财税制度安排、土地制度创新、社保制度健全及监管制度完善,以及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地融仓”模式创建,构成了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的体系框架,也是实现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9 期

字号:

      一 引言

      现代物流金融已成为我国物流界专家学者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现代农村物流作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得到党和国家及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立现代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给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本文结合物流和金融,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探讨如何发展农村物流金融,使现代农村物流发展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发展现代农村物流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 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问题提出

      加强现代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在更高层次上构筑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合作关系,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振兴现代物流产业,推进流通现代化,实现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和发展战略。

      1.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支持。现代农村物流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党和国家及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以人为本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重农科学发展观思想,把反哺“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建设现代农村物流早已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又重点将现代农村物流从区域内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区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与区域物流体系规划同步进行,提出发展现代农村物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建立现代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尤其在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第5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建立农村物流体系”。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为促进我国物流业自身平稳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撑,而且为推进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

      2.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日益发展的强劲推动。近年来,随着全球现代物流一体化的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日益发展。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3万亿元,同比增长29.9%,物流总额与GDP总量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高于“八五”时期的1.6和“九五”时期的1.7。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59.6万亿元,增长24%,国内物流业增加值为141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1%。尤其是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核算,2007年全国物流总额达75.2万亿,同比增长26.2%,增幅比2006年加快2.2个百分比;货运总量达到225.3亿吨,增长10.7%,物流业增加值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7.1%提高到17.6%,增加了0.5个百分比,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7%提高到6.9%。[1-2]由此可见,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日益发展,强劲推动了现代农村物流建设。

      3.我国现代物流成本日趋下降的现实牵引。据国家发改委行业报告,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3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物流总成本为33860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长速度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率为18.6%,同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1991~2007年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率共下降了5.7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特别是2007年,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际成品油供需偏紧情况下,我国物流费用保持平稳运行走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4%,比2006年仅上升了0.1%。[1-2]可见,我国现代农村物流成本的降低,也离不开现代物流成本日趋下降的现实牵引。

      4.我国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物流全球化、网络化,使超越空间限制的物流业结算及支付的物流金融服务要求不断增强,现代物流金融已成为我国物流界专家学者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纵观国外物流金融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国内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基于此,现代农村物流建设在寻求金融支持时,进一步探讨我国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是我国发展现代农村物流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加强现代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是推进流通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的必然要求。

      

      图1 1991-2007年中国内地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三 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制度

      和技术创新的可及性与可得性

      为推进现代农村物流建设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解决现代农村物流建设基础设施落后及金融供给短缺瓶颈,必须加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建立现代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现代农村物流金融融资机制,这不仅是解决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瓶颈的前提基础,而且是推进现代农村物流建设获得金融支持的根本保障。

      1.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是解决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瓶颈的前提基础。从现代物流发展态势来看,虽然我国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增速有所减慢,GDP比率进一步下降,但与发达国家1997年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其需求增长。2004年物流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0.7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比同期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低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的水平,尤其是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的铁路运输投资增幅只有16.5%;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万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24.8%,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3万亿元,同比仅增长17.4%,其增速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速度低7.4个百分点。[1-2]可见,我国现代物流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瓶颈”性因素。因此,为解决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及金融供给短缺瓶颈,加大现代农村物流建设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及其金融支持力度,必须要求加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的制度和技术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