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物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碧珍(1966-),女,福建永春人,经济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服务业研究,福建 福州 350108

原文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物流金融是现代物流与金融共同创新的一种集成式的新型服务,它不仅拓展了两岸金融机构合作的业务范围,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和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两岸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一种共赢性的金融服务产品。目前,物流金融已被两岸物流业、金融业视为新的合作空间和利润增长点,两岸物流金融合作势在必行。两岸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应借助大陆振兴物流产业、《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订的东风,加快探讨两岸物流金融业务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合作的领域,为迎接两岸新一轮经济合作的发展与繁荣,做好硬件与软件上的准备。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物流的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超越空间限制的物流业结算及支付等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通过对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物流金融业务不但给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市场和盈利模式,而且由于其有效地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而日益受到理论界、企业界的重视。国外学者Friedman(1942)[1]、Raymand(1948)[2]、Albert(1948)[3]和Eisenstadt(1966)[4]等人较早地考察了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的可行性;21世纪以来,Rutberg(2002)[5]、Fenmore(2004)[6]、Buzacott(2004)[7]等人从定量研究的角度研究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实践特征。国内许多学者则从物流金融融资模式、风险防范及控制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物流金融发展问题。从1987年陈淮[8]“物资银行”设想的提出,到1999年中国储运集团的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乃至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物流金融在大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中西部的少数省市获得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物流金融运作获得了银行的授信贷款,改善了资金链;同时,国内众多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远、中储、宝供等,银行业如深发展、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厦门交通银行等也通过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开拓了新市场和盈利空间。目前,物流金融已被大陆物流业、金融业视为新的赢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前景异常可观。

      从海峡两岸看,物流金融合作与交流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需要,而且进一步拓展两岸金融机构合作的业务范围,有力促进两岸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和发展,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两岸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一种能够给两岸的物流企业、供应链节点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带来“共赢”的金融服务产品。两岸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应借助大陆振兴物流产业、《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订的东风,加快探讨两岸物流金融业务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合作的领域,为迎接两岸新一轮经济合作的发展与繁荣,做好硬件与软件上的准备。

      二、海峡两岸物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贸易额逐年增加。贸易额的激增必然带来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给两岸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中,两岸应探寻合理的物流金融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探寻新市场、新产业和打造新企业,使两岸物流金融市场实现共赢,促进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需要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或衰退的大背景下,两岸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压力,这种竞争环境和压力可以概括为三个收缩效应:一是可利用资金收缩。金融危机影响下,两岸企业均面临着营运资金不足、客户延长账期风险、对外担保贷款给自己企业造成被动、流动负债难以归还导致的流动性资金枯竭以及投资失误等方面的资金压力。二是市场和资源空间优势收缩。在发达国家产业收缩、新兴经济体竞争加剧的国际经济竞争新环境下,两岸企业建立在成本洼地基础上的合作优势逐渐丧失,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越来越有限,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进一步压缩,靠低端产业拓展市场的路子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三是顾客忠诚度收缩。顾客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迫切要求企业加快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满足顾客多样性的需要,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力争原材料、成品的库存减至最少,运输效率达到最高,而这一趋势使物流活动从企业中分离成为迫切需要。

      分析表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蔓延的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应加快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合作的领域,以有效解决大陆台资中小企业和台湾陆资企业的金融与信用“瓶颈”,提高两岸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物流金融是两岸物流业、银行业新的合作空间与利润增长点

      近年来大陆物流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大陆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9.9万亿元,以“物流”名义注册的企业有73万多家。但由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大型物流企业所占比重过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物流服务的利润下降。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引进外资的不断增加,国内物流企业还面临着跨国物流巨头的全面冲击。从目前看,跨国物流企业已占据了中国物流领域利润最为丰厚的高端市场。在这种激烈竞争环境下,物流金融服务就成为内地物流企业迫切需要开辟的新的服务领域,同时也是内地物流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的重要业务方向。据2008年10月大陆银行联合信息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创新与营销专题研究报告2008年第17期——物流银行》和《中国物流行业2008年第二季度研究报告》宣称,中国内地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和其他物流服务,利润率已下降到2%左右。而对于物流金融服务来说,由于各家企业涉足少,目前还有广大空间。因此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对于内地物流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手段。目前,中远物流、中外运集团、中储集团、中铁快运等大型物流企业均已涉足物流金融,并将其作为争取客户、增加企业利润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北京中远物流有限公司商务部经理刘勇估计,物流金融已大约占据了中远物流总体业务75%的份额,而相当一部分客户正来自于传统客户的升级。2006年仅中储集团开展的质押融资规模就已达100亿元的规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