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7695(2010)04-0176-03 自韦伯经典区位理论提出以后,物流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始终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伴随着区域经济开发的脚步,诸多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高效的区域物流系统对于增强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区域物流系统创新在改善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环境与运作方式、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向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区域物流系统创新是众多微观物流创新活动在区域空间领域的反映,具有企业间、产业内部、相关产业间、区域内、区际等更为复杂的关联,更强调系统整体协同运作。因此,加强、优化区域物流系统创新,并合理规划传统物流转型和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区域物流系统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西方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物流系统的区域经济效益研究,并将物流系统建设与区域开发联系起来,关注区域物流系统的效率、资源的整合配置与利用、物流政策协调,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物流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研究课题,并作为一个综合、开放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环境、产业结构、生产模式以及技术等因素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活动和供应链物流创新与变革的影响。但这类研究的出发点多为企业创新策略和发展战略服务,而从中/宏观角度整体把握物流系统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走向区域物流现代化的过程中,并非在简单的重演西方所经历的物流产业的演进阶段,存在着其独特的创新内容和演化机制。众多国内学者已经针对我国区域物流的构成、创新与发展问题分别从微观、宏观及特定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如董千里等人(1998)提出采用企业集团和多企业聚合等方式是实现区域物流系统化的有效手段;马立宏(2002)的研究认为我国应构建以城市为核心的点轴型区域物流发展体系;赵黎明、徐青青(2003)指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的三大支持平台,以及区域物流系统空间演化的六大规律;刘秉镰(2004)对区域物流内涵以及物流需求构成进行了探讨,提出能够应用于区域研究的基于产业关联的物流需求测算方法,并构建了物流业与城市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模型;桂寿平等人(2005)利用灰关联理论定量分析区域物流的影响因素;宋健坤(2004)的研究指出促进增长型系统是中国区域物流发展的生要改革战略,并提出了“系统性双向耦合模式”的中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增长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物流业的创新、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众多学者认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关于区域物流理论的研究焦点在于区域物流增长机理和区域物流框架体系上取得突破。这需要链接微观与中、宏观领域,并相应增加对区域物流政策的研究,关键之一需要对区域物流系统创新机制与演化机理的洞悉,而目前这一领域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2.1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与区域物流 1994年,霍兰(Holland)教授在多年复杂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为基本观点,提出了关于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ity Adaptive System,CAS)比较完整的理论,之后经过多位学者的充实,成为人们研究复杂系统的主要手段。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基于Agent的模型已在众多学科中的复杂系统研究中得到应用,如经济、生态、认知、管理等科学研究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04年,王飞跃、戴汝为等八位著名学者联合提出利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城市交通、物流和生态综合发展问题的总体思路,建立三者综合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体系[1]。 区域物流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诸多特征,如层次性、开放性、聚集性、自组织、自适应、协同演化等,是一个多主体的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本质来源于系统内部,由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生成宏观的复杂性现象,其研究深度不仅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2,3]。借助CAS理论和方法,能够深刻揭示区域物流系统创新及其演化的历程。 2.2 复杂感知反应系统(SARs)理论与区域物流创新与演化 复杂感知反应系统(Sensitive and Reactive System,SARS)SARs是一类具有感知反应现象和行为的特殊复杂系统,其边界具有多变、易变的特点。当环境条件和系统结构条件达到某种组合时,系统的边界有可能发生扩张或收缩,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不同规模、不同特性的新系统。SAR系统理论以系统演化作为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认为开放系统的复杂性是由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产生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最集中地体现在系统边界上,因此必须把系统、环境以及边界三者一起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全系统中进行处理;在全系统中由于本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因而本体系统的边界就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层次的“色谱边界”,“色谱边界”的层次性由有关要素的感知反应强度决定,感知反应临界带不同宽度的分布及其组合确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演化道路[4]。 区域物流创新与演化的过程同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借用Stacey等人(2000)的观点[5],区域物流系统和区域内其他产业系统及环境构成共同演化的大系统,并在创新和学习中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由于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经济实体的高度结构关联使得区域物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不能仅简单描述为系统与环境的二元关系。因此在研究中需要一方面引入认知科学的认知发生论观点,将区域物流系统看作是由很多具有不同创新信念和期望的主体组成,用一种基于认知的观点来描述区域物流创新系统,如各种信念、期望,以及基于这些信念和期望的决策、创新战略规划和行动等;另一方面通过融入复杂系统感知反应系统理论的内核,将传统二元的系统与环境研究,转化为三元的区域物流本体系统、感知反应边界(创新边界带)、区域环境的研究,探索区域物流创新机制以及系统演化的时间旋进、空间旋进、环带边界特征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