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必然要求物流业的相应发展,以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需要,并进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从产业组织的视角,物流业兴起必然影响到既有的市场关系,导致产业关系重构,从而具有诱发市场失灵的趋势。跨国对比分析表明,一些能够较成功应对物流业成长①中市场失灵问题的国家,例如日本、德国和美国等,物流业发展往往较快,从传统制造业型经济向现代服务业型经济的转变也较为顺利;反之,有些国家则陷入物流业长期滞后的困境,并影响到产业链整体成本的降低。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具有现代意义的物流业开始在我国起步发展。与物流业成长相适应,理论界也开始结合国情对物流业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然而,迄今为止,物流理论研究较少关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产业组织问题。《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步涉及物流业成长中的市场失灵现象,也凸显了理论研究的滞后,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系统的理论分析作为基础。 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物流研究文献开始对与物流业相关的市场失灵问题产生兴趣:(1)开始注意到物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大量文献开始关注多供应商、多批次交付情景下的规模效应(Hong和Hayya,1992;Ghodsypour和O'Brien,2001;等等);(2)开始关注物流运输中的外部性问题,例如,Maddison、Pearce和Johansson(1995)的分析发现,环境成本、外部成本等对运输成本具有重要影响;(3)得益于新经济地理学在产业空间分布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关于物流网络与布局的一些文献开始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CCC)产生兴趣。然而,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物流业,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物流业成长问题。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分析物流业成长中的规模陷阱、两业联动抑制以及空间循环累积等三种相互关联的市场失灵现象,并针对物流业的调整振兴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分析公共社会分摊资本依赖对物流业规模陷阱的影响;在第三部分,我们从规模报酬视角剖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问题;第四部分探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CCC)在物流业区域不平衡发展中的作用;文章最后部分进行简短的评述。 二、公共社会分摊资本与规模陷阱 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网络设施、信息网络设施、大型仓储基地等社会分摊资本(仲维庆,2008;徐寿波,2009)。社会分摊资本(CSC)是指用于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活动的投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为许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并且具有“不可分性”特征(赫尔希曼,1958)。社会分摊资本可以区分为公共社会分摊资本和私人社会分摊资本,其中公共社会分摊资本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私人社会分摊资本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并不断推动社会分摊资本的产权清晰化,形成科学的社会分摊资本体系。考虑社会分摊资本投入要素的物流企业产出函数可以表示为:
1.公共社会分摊资本的“公地悲剧” “过去物流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就不多了,从目前来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就有几十家。如中铁快运、中邮物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8)上述数据在表明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的现实。无论是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我国的经济总量,10亿元级别的规模都不能算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规模。考虑到社会分摊资本具有不可分割性,由于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偏小而无力于进行大规模的私人社会分摊资本投资,于是,物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公共社会分摊资本,
的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由于公共社会分摊资本具有公共产品特征,过度依赖公共社会分摊资本必然加剧物流企业面临“公地问题”(Hardin,1968)。我们假设与物流业相关的现有公共社会分摊资本可以提供的总使用量为1个单位,共有n个规模
在n个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如果每个企业都会认为自己增加使用一定量的公共社会分摊资本对其他企业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而不至于遭到报复,博弈的结果必然是公共社会分摊资本的过度使用。于是,公共社会分摊资本的使用超过物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的临界值,利润明显减少。在极端情况,每个物流企业的平均收益仅仅等于平均成本,企业利润降至为零。 2.高交易成本的影响 存在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的物流企业,也影响到整个行业采取联合行动以应对“公地悲剧”的能力。根据科斯(1960)的分析,考虑到交易成本的存在,联合行动是有成本的。只有当联合行动的交易成本小于收益时,物流企业才可能采取联合行动以抵制“公地悲剧”;否则,则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行动。相关企业的数量越多,采取联合行动的交易成本也就越大。在我国现阶段,(1)由于存在数量庞大的小规模物流企业,行业自发联合行动的交易成本较高;(2)物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不发达,难以有效地降低联合行动的交易成本;(3)由于小规模物流企业的数量众多,每个企业所感觉到的“公地悲剧”导致的损失相对较小。因此,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行动以应对“公地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