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石油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石油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还关系到军事、外交等相关领域,因此石油供应链的运作向来受到各国政府的严格监控。1998年我国石油产业战略调整,将大量资源分散的中小石油企业合并,组建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大集团公司,并形成了以三大集团为核心的石油供应链体系,使我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然而,三大集团组建后规模过于庞大,加之各集团都是由各地“大而全,小而全”的中小石油公司组建而来,一方面机构臃肿、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组织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三大集团跨地区经营,受各地方政府“政治锦标赛”[1]的影响,子公司经营目标仍不完全一致。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石油公司经营规模虽扩大了,但成本却没得到有效管理,竞争力没能同步提高。由此可见,只有将我国石油产业获取利益的方式由行业垄断转为成本管理,才能使其真正获得国际竞争力。 本文从构建石油供应链成本结构模型入手,对成本具体构成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我国石油供应链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成本管理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构建了石油供应链成本构成模型,从生产、关系、成本三个维度对石油产业的供应链成本构成进行分析,并拓宽了成本分析的视角。第二,将政治因素引入到对石油供应链成本构成和管理问题的研究中,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两个方面分析政府对石油供应链成本的影响。第三,具体分析了石油供应链内各类成本的构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管理成本提出建议。 二、相关理论回顾 1.供应链成本相关理论回顾 在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方面,希尔英(Stefan Seuring)在1999年阐述供应链成本构成时,将供应链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认为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联系,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交易成本是处理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其后,库佩尔(Cooper)和史莱格穆勒(Slagmulder)将关系维度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中,认为供应链的管理不应局限于对生产维度的考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对维持供应链契约的达成与执行起着重要作用。希尔英在2004年又将其三层次成本模型加入到产品—关系二维分析框架中,形成了供应链成本三维分析模型。 2.石油供应链研究相关理论回顾 自斯太尔(Stear)以一家石油企业为例对其供应链进行研究以来,国内外多位学者对石油供应链的结构、分销、网络优化、价格、政治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昆塔纳(Escudero Quintana)和萨尔莫荣(Salmeron)提出了线性模型处理石油公司的供应、运输和配送问题。内容(Neiro)和品托(Pinto)论述了石油供应链建模的一般框架,并为石油供应链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模型。奥夫曼(Al-Othman)将不确定性引入到市场需求和价格中,建立了一个由原油、精炼、石化、下游化工组成的四个部门的供应链网络来说明上述模型。 我国学者认为我国石油供应链具有五大特点:一是政府对主要石油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且具有定价权;二是原油勘探和开发具有跨疆域、跨国界的特点,原油国际贸易往往需要政府的出面干预;[2]三是我国石油行业的政府管理职能存在分散和交叉,各地方政府对三大集团在各地方的子公司运营直接干预;[3]四是由三大集团垄断的石油供应链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集团内各子公司“形不散神散”,[4]既包括企业间的独立法人关系,又有企业内的隶属关系,还包括系统内的关联关系;五是石油供应链信息化程度较差,ERP等先进信息技术未在石油供应链中得到有效应用。[5]这要求我们在分析石油供应链的成本构成和管理问题时必须将我国现存的制度性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才能使研究更符合我国现状。 三、我国石油供应链成本构成模型与成本构成分析 1.我国石油供应链成本构成模型构建 石油产业的价值增值链包括石油勘探、原油开发、石油运输、炼油与化工、化工产品分销到最终客户六个过程,[6]可按其生产特点将生产链条简化为油气阶段、炼油与化工阶段、产品分销阶段三大阶段。前面对我国石油供应链的特点分析表明,集团总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我国石油供应链的组建和运营产生影响,将上述因素引入到希尔英2004年提出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型中,就得到了本文的我国石油供应链成本构成模型。我国石油供应链的总成本由油气阶段成本、炼油化工阶段成本和产品分销阶段成本组成;每个阶段的成本又可分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三个成分,在我国现有的制度背景下每个成本成分的数额又都会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集团总部行为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维度相互交叉,共同决定我国石油供应链总成本的模式,如下述公式所示,并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