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林度(1965-),男,山东烟台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工程。东南大学 系统工程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物流技术

内容提要:

首先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观点和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状况,然后重点研究了“请进来,走出去”和“做中学”两种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提高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和水平。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09.11.088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全球化环境,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培养模式?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他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理论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认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获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的。那么,在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中是否可以采用“做中学”的模式?

      本文在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观点和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将深入系统地研究“请进来,走出去”和“做中学”两种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为推动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造条件。

      2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进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科技、信息等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更何况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3]。

      2.1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观点

      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和发展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想,使之不断系统化和理论化[4]。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内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其内涵的争议却颇多[5]。王留栓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6]。蒋树声教授认为:“国际化意味着通过积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面向世界办学,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在世界上形成一定影响,并争取跻身国际一流大学的行列”[7]。

      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三个重要的标准[8]:开放性、交流性和通用性,并且呈现出三个重要的特征[6]: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和教育合作的国际化。陈学飞教授考察了中外学者的定义,认为界定大学国际化有四种角度或方法[9]:一是活动方法;二是能力方法;三是精神气质方法;四是过程方法。

      围绕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国内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刘海峰在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一方面要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国高等教育被同化或完全西化,即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或民族化的关系[10]。詹春燕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成功经验中,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值得借鉴的经验[11]。王留栓研究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六个对策[6]:树立国际化的理念,倡导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国际化的师生队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从国际化到全球化需要一个渐进、量变的过程,更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1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推动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王颖对近十年中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13]: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中国对国外同类研究成果引进和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还有待逐步深化。

      2.2 中国物流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状况

      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物流业和物流教育,也在国际化趋势下逐步成长。物流业在西方被称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同时也是各国优先发展的产业。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几十年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2000年欧洲物流协会公布,在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另外33所院校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课程[14]。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共计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德国科隆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物流教学体系与美国相似。

      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15]。而且,物流专业主要隶属于商学院、土木工程系或工业工程系。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土木工程系开设的物流课程,包括港口规划与管理、运输系统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辆系统、运输管理与政策、道路网络管理系统、交通流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等;工业工程系开设的课程包括运营规划与控制、工业物流、库存系统等。据美国奥尔良州大学主持的一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为:92%的人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从业资格证书[16]。

      国外的物流教育以及物流人才的培养经历了80多年的发展历程。最初,一些物流研究机构和协会组织以物流知识及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然后逐步在大学中开设物流课程并逐步设立了相应的学科,成为培养物流人才的主要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研究的深入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少大学此时纷纷设置了物流学科,物流学科体系框架日益清晰,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已较为成熟[17]。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外物流教育体系,文献[18]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物流教育体系。美国的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都会参加培训,其中选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人有20%,选供应链管理的人有16%,选金融的人占11%,选国际物流的人有10%,选战略管理和预测的人有7%,选精细物流的人有7%[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