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困境及其制度改进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平(1971-),安徽人,安庆理工学校讲师;安徽理工学校,安徽 安庆 246300; 李怀政(1970-),安徽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原文出处:
江苏商论

内容提要:

建立一个高效且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社会化生态物流系统对于提高一国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现代物流的必由之路是在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市场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发展生态物流。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完善生态物流系统,促进物流制度改进。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随着个性化绿色需求引致现代物流不断向高端发展,生态物流应运而生。资源与环境瓶颈日益制约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努力发展生态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世界环境保护潮流,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一、生态物流系统运行原则

      (一)生态物流与生态物流系统的内涵

      客观地说,现有不少研究倾向于将生态物流与循环物流、环保物流、绿色物流等概念混为一谈,尤其是把生态物流等同于绿色物流的倾向最为严重。我们认为绿色物流与生态物流虽然联系密切、十分相似,但是其内涵和外延互不相同,绿色物流重在强调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生态物流除了追求绿色物流以外,更加强调物流系统共生、开放、自适与演进等生态特征,其内涵的广度与深度均超过绿色物流。生态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是对常规物流的一种改进、完善和优化,其外延与内涵仍在继续发展和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尝试性地将生态物流定义为:生态物流是生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满足客户要求、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遵循生态系统一般规律,对绿色商品、绿色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正向和逆向移动与储存等活动进行的生态设计、计划、执行与控制。而生态物流系统则是根据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基于生态物流理念构建起来的一种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客户)在内的仿生态循环物流网络。它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二)生态物流系统运行原则

      一是统一协调原则。物流建设与发展既要同自然地理环境、产业组织环境乃至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又要与本地区物流发展理念、战略定位、运作模式相统一;而且要追求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技术流的协调与集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二是开放稳定原则。要依据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保证各自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三是公正高效原则。要尽力优化生态物流系统内不同层次组织或成员的“生态位”,避免物流组织或成员恶性竞争,保证系统的公平与正义;要全方位、全过程追求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维护生态平衡。

      二、我国发展生态物流的困境

      (一)宏观层面困境

      1、物流战略规划缺乏可持续性与生态改进机制。生态物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产业关联度较大、集成性强、网络化程度高的复杂工程,因此其发展规划必须具备战略性、前瞻性与先进性。然而目前我国生态物流发展规划缺乏充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许多地区短期物流规划方案较为完备,但中长期物流发展规划缺乏应有的柔性和变通性,与发展生态物流的目标差距甚远。另外,物流发展规划缺乏生态导向的物流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物流主体恶性竞争,无序发展,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

      2、现有物流系统的集成与协调功能较弱。发展生态物流必须和城乡布局相互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据点的空间布局既要适应城乡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又要符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要求,特别要加强物流与商流、信息流的集成。然而地方本位主义和部门本为主义依然存在,多头管理,各行其道,建设前互不磋商,建设中互不交流,建设后互不协调,以致重复建设、破坏性建设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有物无流,货物周转速度迟缓,有些地方却无物可流,物流设施与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社会化、综合性、集成化物流服务比重不高,物流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物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加剧。

      (二)微观层面困境

      1、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网络反映能力较弱。对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物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物流系统成熟化的标志,但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却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软肋”,物流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不高,技术手段落后,不少企业没有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一些中小物流企业仅仅依靠电话、传真来传递信息,信息处理能力极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真正基于供应链管理系统来开展物流信息工作。

      2、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准入不完善。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总体发展很不均衡,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些处于初创期,有些处于发展过渡期,有些处于高速发展期,有些效益显著,有些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由于物流市场准入条件较低,部分物流企业由传统国有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部分物流企业由民营或私营企业新建,有些充其量只属于小型运输公司,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不少物流企业功能单一、供应链反应速度缓慢,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真正提供基于客户供应链的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客户关系缺乏稳定性、战略合作性。个别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违规作业,不但增加了安全隐患,而且,造成巨大环境污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