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专业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引致了对交通和物流更广泛的需求,由此激增的国际贸易货运量中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占到90%以上。沿海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为顺应世界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延伸。发展和完善现代港口物流,已成为了各大港口企业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在惠及企业自身的同时,对港口腹地的制造业、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中国沿海港口物流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万吨级港口泊位数从1992年的314个增加到2007年的967个,全国港口码头长度在此期间延长了三倍。目前中国已经拥有5大港口群,拥有生产性泊位35000多个,2007年完成吞吐量突破6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位。[1]根据2008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我国内地上海港、深圳港、广州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1000万标箱,在十强中占得半数席位。在港口建设投资方面,自2006年起每年我国在沿海港口的投资均在700亿元以上。由此可见,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港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港口的生产能力却仍滞后于吞吐量的发展,港口物流设施及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较低,港口企业无序竞争及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总体上看我国港口物流服务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加深蔓延到实体经济,制造业生产规模缩减,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中国港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沿海各大港口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我国4万亿投资振兴十大产业的机遇期,加快港口物流体系的建设,化“危机”为“生机”,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中国港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港口物流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流程,为其他各行业提供基础性服务,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物流的各个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服务性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联动和经济带动效应,发挥着“增长极”的作用。具体而言,中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以下效应反映。 (一)港口物流的经济支撑效应与“乘数效应” 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率,影响其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产生“乘数效应”,拉动经济的增长。鲍森[2]认为,运输发展存在着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运输的前向效应是基于运输创新的发展,任何一种新的或改善了的运输基础设施将影响移动的范围、容量和成本,使流动性和可达性发生有效变化,这将潜在的增进经济和社会机会。正如港口物流的发展一样,提高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空间转移效率,降低了生产部门的运输成本,有助于在生产部门和市场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支撑效应。大量实证研究证实,“基础设施即便不能称为牵动经济活动的火车头,也是促进其发展的车轮。”[3]可见,港口物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运输的后向效应则是“乘数效应”,即对港口物流建设的投资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国民收入的数倍增加。[3]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系统的构建会拉动钢铁、水泥、煤炭和制造业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使这些要素生产部门的就业和收入增加,随后进一步带动与这些生产要素相关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此外,港口物流建设对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新装备等会产生诱导作用,刺激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港口物流的集聚效应 港口物流通过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形成物流产业集群,使物流企业结成联盟,能有效整合优化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Haezendonck E.教授最先提出了港口产业集群定义:一系列从事与港口相关服务且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竞争优势。[4]具体而言,沿海港口作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点、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汇点,是人流、货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聚集地,具有发展成为物流生产要素整合平台的资源优势。[5]利用这一优势平台,港口企业、物流园区、航运企业与供应、制造、销售商合作,可以组成了一个高效率的物流联盟,通过对企业间物流功能、环节进行有机地整合,将有助于物流交易过程中企业的沟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减少企业搜寻物流交易信息费用,降低各种履约的风险。同时,这一物流联盟也将促进区域内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