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1421(2009)10-0070-04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B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运代理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物流业在宏观层面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观上是流通业的基础;微观则定位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物流信息化[1]。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实际的物流信息化实践中,如何从产业层面对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是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对物流信息化理解的各种观点,物流信息化可以解释为参与物流活动的各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信息处理活动,通过实现对物流过程的信息控制,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和服务水平的目的;同时,物流信息化是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旨在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并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物流信息化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物流业是渗透到多个产业的一种聚合型服务产业,决定物流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物流由于受制于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其提供的服务简单化、单一性,对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物流活动支持不足。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推广及应用,物流业的服务、成本、效率、流程和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最基本特征。物流业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整个环节进行优化和控制,促进了物流管理流程和手段的变革,从而降低其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2)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物流信息资源不仅包含微观企业所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而且还大量涉及中观物流产业及宏观物流环境和政策方面的信息,是物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物流信息资源具体包括物流业务运作信息,物流市场需求信息,物流公共基础信息,相关物流服务、规划、环境及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其中,物流业务运作信息包括物流交易、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报关、资金结算、税收等信息资源;物流市场需求信息包括运输配送、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物流功能需求、物流代理信息、物流服务需求、客户物流系统和规划设计需求等信息;物流公共基础信息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网络、仓储网点、场站、运输装卸设备、交通流状况等;相关物流服务、规划、环境及政策信息包括物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业发展咨询、物流资质管理、物流规划、物流政策、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经过三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物流各相关行业内部已经建成了大量的、独立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大多处于分散、异构和相互封闭的状态,致使物流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物流信息化就是使各种物流信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及利用,彻底消除物流活动中的信息化瓶颈,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 (3)物流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物流理念。信息化对物流业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使物流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化使物流产业在结构升级、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物流理念进行发展,这一理念将会对物流业的发展质量和潜力提升产生根本影响。 2 物流信息化评价研究现状 从研究现状看,对物流信息化评价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的理论及应用实践问题仍在探索之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在《当前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热点》一文中谈到如何建立物流统计信息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的问题[3];于波等在对物流信息化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论述的基础上,对物流信息化的需求进行了层次划分,讨论了物流信息化的目标及任务[4];李敏等构建了物流信息化、物流保障体系、信息化规划、信息化产值、信息化建设成本五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5];侯先荣,欧玉梅应用层次分析法从硬件水平、软件水平及信息化人才三个方面建立物流企业信息化评价层次体系[6];郑天驰等通过对物流信息化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从认识度、功能应用等方面构建了物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了评价分析[7];卢云帆从业务和管理两个层面的八个要素构建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8]。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物流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而对物流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物流理念还未得到重视,在指标体系中也未给予设计和体现,不能满足物流信息化的内涵与评价导向需要;另外,物流信息化微观层面的评价研究居多,产业层面的评价研究还较为鲜见。为此,需要从物流信息化的内涵出发,从物流中观层面即产业层面来研究和构建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物流信息化实践进行指导,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问题。 3 物流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由于物流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必须用若干个独立和不相容的指标来衡量,同时,指标的设计应系统、科学地反映物流信息化的全貌,以确保测评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2)通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为中观层面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指导。 (3)可操作性原则。体系中各指标的含义明确,指标数据应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单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