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物流的产生背景 金融物流是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它既是一种物流增值服务形式,也是一种信息的增值服务形式,还是一种金融衍生服务形式。它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模式。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流通活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金融、物流、信息作为三个产业,独立地出现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之中,并各自形成了特有的经营方式、管理特点。其中,物流和信息流的相互结合带来了流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它为现代流通活动创造了无限商机。 在信息时代,金融与物流活动通过网络技术连接得更为紧密了,信息及网络技术是以流通活动及其相关金融活动的载体与整合者的身份,参与并引导着金融和物流活动的发展变化,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融合与发展,尤其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使得商品、资本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日益频繁。而金融和物流业的变革,又为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三个重要因素的创新组合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有参与者,包括流通领域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各个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分享到了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二、金融物流的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金融物流还没有统一的、准确的定义。许多从事金融物流研究的学者认为,金融物流是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过程的一种延伸,物流企业应该是,也必定是整个金融物流业务的主导者和运营主体。然而,当前金融物流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表明,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物流企业在金融物流中的作用,忽视了银行等资金提供者在金融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弥补上述不足,笔者认为,应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将金融物流放在社会再生产的大背景下予以研究,站在大流通的高度,对金融物流的内涵与外延作出高度概括和总结,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系统地归纳和总结金融物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社会再生产的四大要素(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实现过程中,流通涵盖了商品与服务的交换、分配的全部过程,它既包括了作为媒介的货币的流通过程,也包括了作为合约标的物的商品的流通过程。流通是一种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分配行为,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从交换与分配的角度来看,三者在商品与服务的流通过程中,所处的环节不同,参与的程度不同,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结合的方式不同。 三、金融物流的概念 因此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金融物流是指在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相关当事人通过对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及金融产品的科学组织,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组织和调节商品和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物流及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金融物流是银行等资金提供者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向不同环节的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的服务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银行等资金提供者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借助现有的金融技术、信息技术及物流技术,在商品及服务的交换过程中所开展的企业融资服务。 在金融物流的发展实践中,一些与物流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常常被宽泛地称为金融物流业务,具体包括库存商品融资、仓单质押、物资银行、物流银行、融通仓、货权融资、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多种形式。 四、金融物流的发展历程 国内金融物流的实践是从解决企业经营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扩大企业信用边界,增加抵、质押标的物范围等方面逐渐展开的。理论研究则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融通仓、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 为突破传统计划经济呆板、僵硬的物资交换模式,更好地实现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率先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初步设想(1987年3月)。在此之后的几年里也有不少学者发表类似的文章,探讨所谓“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此时提出的“物资银行”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物资的商品属性、价值属性、交换属性、流通属性等一系列商品属性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现代物流的模式、要素、内涵、概念等还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现代物流的一些属性还未被挖掘;同时,由于此时我国的金融业极为落后,金融理论与实践根本无法与现代接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物资银行”都缺乏存在的土壤。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不能与现在的金融物流相提并论,二者存在巨大差异。 1997年6月,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次提出仓单质押业务理论模型,该模型着重探讨了开展仓单质押的可能行,并给出了初步的建议。此时,商品经济已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物资的一系列商品属性已得到社会的承认,现代物流的概念已被初步发现和认识,现代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该文并没有将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的有关概念引入其文,未能对金融、物流、信息三者对仓单质押业务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得该理论模型在结构上存在重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