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青年流行语

——关于青年流行语研究的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诚,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戚露露,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是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青年流行语的现有研究成果从原因、类型、影响力、态度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旨在呈现我国青年流行语的研究状况,为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提供思路。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研究概况

      我国青年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胡明扬、张莹的《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和金大陆的《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为标志。金大陆主持编辑的上海《青年学报》杂志,于当年的“冬季号”推出“流行语与青年文化”专栏,随后连续策划、组织、刊出十几篇关于不同城市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文章。1993年,这一成果汇集成《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一书。这本书推动了青年流行语的研究,使青年流行语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青年流行语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发表、出版了不少相关的论文和著作。从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有对青年流行语进行分析的、描述的,也有进行解释的。纵观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有横向介绍的,也有纵向分析的。从整体趋势上来说,青年流行语的研究初期主要是针对青年流行语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包括产生的原因、流行的条件、特征、类型等方面,这些基础性研究为之后流行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探讨这一社会现象,拓宽了青年流行语的研究领域,也有越来越多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有些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实证材料进行归纳和分析,这是青年流行语研究的一个良好的趋势,使流行语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真实性,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青年流行语。

      二、关于青年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青年流行语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近些年来,学术界对青年流行语产生及其传播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1.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

      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工具的广泛普及全面地刺激了青少年流行语的发展与更新”[1]。网络是新兴的现代传媒手段,青年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信息,从中获取最新的流行语,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通过与同学的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或者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校内网、博客等途径来扩大青年流行语的传播面。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青年流行语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电视剧、电影、电视广告、流行歌曲,主流的报刊等普及范围广,发行量大,成为青年流行语的重要来源。“我的未来不是梦”、“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等流行歌曲曾一度成为青年流行语,“心动不如行动”“爱她就要请她吃哈根达斯”、“一切皆有可能”等广告语在青年人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天下无贼》、《奋斗》等一些热播电影电视剧中的台词也备受青年人喜爱。

      文化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张广纯、彭小兰认为,青年流行语反映了青年文化的变迁及其走向。“流行语随着文化的变化而产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文化变迁导致语言变迁,流行语是语言变迁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流行语折射出文化变迁的事实”[2]。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的变化表现为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国之初,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比较单一的,因为物质生活还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是文化政策的开放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在此过程中,人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为科技的发展变得逐渐多样化,文化产业如印刷业、出版业、广告业、演艺业等开始繁荣,这些为青年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吴元清、张旭生认为:“一元化社会的特点是通过政治整合,使彼此疏离、涣散的各阶层民众一律自觉地按一个统一意志去思想和行动,而语言正是这种政治整合的有效工具,于是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语言变革”[3]。“我的地盘我做主”、“老大”、“你以为你是谁”、“给个说法”等流行语就表达了一种文化多元的状况。

      广泛的文化交流。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流频繁。“在社会文化交流增多的社会背景下,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促进了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4]。西方的文化被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一代所接受。最显著的特征是出国留学的青年人数在增加,学习外语的人数量与日俱增,英语、日语、韩语等外国语言也被中国青年一代掌握并使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这些语言的过程中,青年人逐渐对外国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加深了理解。因此青年流行语有很多词来自英文的缩写,其中有英汉合一的,“I服了u”“Happy一下”(庆祝一下)“还ok吧”?(还好吗?)“小Case”(小菜一碟),也有全英文的“Shut up!”、“My God!”(天啊!),还有一些是来自英文转换为中文的流行语,英文的“cool”在中文中变为“酷毙了,帅呆了”等等,这些都表明青年流行语的产生和英语的使用不无关系。社会文化之所以发展是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有很大关系的。张琳认为,“外来语的流行不仅投射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化动态,也象征着不断吸收和消费海外文化的程度”[5]。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使青年的思想也传统从走向开放,开放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都是青年人具备的良好品质,青年人在流行语的发明上也充分发挥了这些精神。

      2.青年群体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年流行语拓宽了青年流行语的研究视野,对于了解和把握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年流行语在青年中产生并流行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