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卡片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香烟”弥漫的青春:作为一种“过渡期仪式”的青少年香烟消费

      林晓珊

      文中的“过渡期仪式”指的是儿童走向成人的这一青春期阶段的仪式实践。从仪式的特征来看,它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上,当青少年从尝试吸烟中满足一定的好奇心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时,仪式实践就已经开始了。仪式实践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青少年在过渡期中面临的“我是谁”这一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香烟消费之所以能够成为过渡期仪式的一项重要道具(当然,并不是唯一的),根源亦在于香烟与成人之间的隐喻式关联,他们对香烟的好奇实际上就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他们的吸烟行为也变成了扮演成人角色的一种尝试。通过吸烟行为的仪式性实践,他们得以挑战权威,还可以获得同辈群体的接纳,从而获得社会认同,也可以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掌控生命中的事件。而一旦青少年觉得已经有必要使用香烟这一道具时,这一过渡期仪式也就终结了。仪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不再吸烟了,相反,许多成年人的吸烟习惯正是在青少年时期所养成的。但成年以后的吸烟行为已经不具有过渡期仪式实践的特征与实质了,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尝试性或试验性的仪式行为,而是一种生活习惯。

      原载《青年研究》(京),2010.3.46~57

      青少年同辈交往的性别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张艳霞

      在同辈交往方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要小于两个群体内部的差异,但二者内部的差异是相似的。尽管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兄弟姐妹做伴,但兄弟姐妹的存在并没有减少其与同辈的交往,二者在同辈交往上是没明显差异的,兄弟姐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父母。两个群体差异较小,但所表现出的差异仍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其差异表现之一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能接纳女孩气的男孩。这表明,在同辈交往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受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父母无法满足同时拥有儿子和女儿的愿望,就把对不同性别子女的不同期望同时寄托在唯一的子女身上,对子女的言行更少按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进行约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对偏离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行为认可程度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更能容忍在性别角色扮演上不符合传统规范的同辈。

      原载《青年探索》(广州),2010.4.73~79

      当代大学生婚恋权行使的误区及引导对策

      郭晶

      当代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要认真行使自己的婚恋权,同时也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婚恋义务。理性的婚恋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社会规范意识。就是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性价值观,明确什么样的性意识、性行为是符合本国社会道德标准的。在与异性交往中,要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要自尊、自爱、自重。以充分的理由向他们说明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试婚的严重后果,指出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危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坚持正确的性伦理道德评判标准。二是正确处理婚恋权利和婚恋义务关系。要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懂得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总是与应尽义务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婚恋道德自我意识,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婚恋情感和婚恋行为,促使他们在责任感的支配下,克制种种感情冲动,理智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

      原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4.28~30,54

      青少年犯罪行刑社会化探析

      包蓉包罗

      青少年犯罪行刑社会化措施:设立未成年犯管教所及专门心理医生、社区服务、学习释放制度、中途之家、追踪回访制度。其中学习释放制度:指青少年犯可以白天到狱外参加各种学习,包括中学、大学等各种课程以及职业技术教育,晚上则需返回监狱。这种制度有利于青少年在服刑期间继续接受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之既能在基本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落后于同龄人,又能在监狱中完成再社会化的转变。问题青少年多出于问题家庭。如果青少年罪犯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服刑后,又回到问题家庭中,往往他们的重新犯罪率相当高,且罪行也更为恶劣。中途之家则为这些改过自新的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环境。它是一个协助青少年罪犯适应社会所设立的过渡性居住机构,由一些志愿提供帮助的家庭,接纳刚出狱的青少年,给他们温暖,这对于需要家庭关爱的青少年来说,是他们重返社会的一个桥梁。

      原载《青年工作论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济南),2010.4.24~2

      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变迁

      刘波李映秋

      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及其传播方式的变化相互作用。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接受方式的变化表现在接触领域的生活化趋向,接受时空的交错与压缩趋向,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和接受过程的散点化与渗透性趋向。对青年学生社会思潮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建构。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京),2010.7.26~30

      一项关乎未来的重要试验

       ——重庆市探索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调查

      光明日报专题调研组

      重庆市委研究室以解决留守儿童在留守状态下出现的问题为试验导向,利用寄宿制学校学业生课外活动时间,以“规范、爱心、红色”为主线,探索建立留守儿童的“4+1”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和红色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埋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树立远大理想。人格品质教育: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使他们成为顶天立地的一代。心理情感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采用多种方式温暖、健康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点滴之间感受到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社会的爱。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寓教于日常生活学习中,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守纪律、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礼貌的行为习惯。“1”就是抓好身全健康和安全教育: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膳食营养,同时加强体质训练和安全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