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青少年研究的学科共同体

——第三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何芳 

作者简介:
何芳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在第三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学者围绕“多学科理论的引入与本土化运用”、“基础理论的概念梳理与界定”、“青年研究方法论探讨”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秉承前两届研讨会的一贯宗旨,本次研讨会继续深化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的探讨,并致力于青少年研究学科共同体的构建。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5月8-9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大会不仅继续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研究的学术发展进路,更着力厘清青少年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体系,并为构建青少年研究的多学科整合框架提供思路。与会者在三场各有重点的研讨中,就青少年研究的学科建设、青少年研究方法论、多学科理论的引入与本土化运用,以及当前青少年研究的问题与反思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一、学科建设:概念、性质与路径

      青年研究是否应当或能否成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形成有一定自主性的专业空间,这是自我国的青年研究进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青年研究自身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核心理论与方法,我国的学术建制中也没有青年学科,这都使得多年来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处于争议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迅速变化,要求青年研究积极回应青年发展和青年问题,对学科方法和研究路径重新思考与定位,以保持自身的创造性活力。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青年研究需要建立比较融贯多学科成果的理论系统,运用规范而科学的方法,探讨青年研究学科化及研究路径选择问题。

      深圳青年学院田杰认为,当前我国的青年研究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相对独立学科体系的青年研究。青年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学热”和“建校热”这一独特社会背景之下,但至今仍未完成。二是与青年有关的相关学科研究,目前大多数的青年研究都属此类。就青年研究自身性质而言,它包含人文性与科学性两重属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走向科学化道路,注重实证研究。这种取向固然扭转了空泛的议论和宏大叙事的弊端,却忽视了青年研究学科建构所必需的人文性。如何综合青年研究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呢?田杰认为,学科建构应回归元理论研究的道路。元理论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新的知识,而是为了学科的自我确证,回答如何判定一门科学是不是科学、如何使之成为科学、一门科学具有何种学科结构、一门科学有哪些概念范畴和基本研究方法等问题。据此,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路径,应是在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相关学科青年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青年研究的学科结构,同时突出其人文性特征。具体而言,要为青年研究设计一个切合实际的、适合其学科发展和学科特征的概念系统。这个概念系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概念框架,即初步的理论设想,包括组成研究问题的重要概念和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概念秩序,研究概念在经过不断调整之后进入概念秩序,形成有序的概念序列;三是在概念框架与概念秩序的基础上构建成概念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沈杰认为,青年研究将成为一门显学,基于两个条件。一是青年作为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二是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努力。就青年主体获得社会关注的可能性而言,当前青年的群体特征为青年研究带来极大的机遇。当前中国青年具有许多与过去各代人所不同的特征:(1)更加理性化;(2)更加人本化;(3)越来越个性化;(4)越来越世俗化;(5)更加娱乐化。这些特性一方面会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极大变化,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全新革命。这些都使当代的青年人不同于成年人以及以往的青年人,会使青年人获得社会的极大关注。就学科建设的努力而言,青年研究的特性决定了其应该走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社会科学发展有两个潮流:一是在微观领域越来越细;二是在问题领域越来越综合。青年研究不以某个领域而是以某个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特性,正好与社会科学发展潮流相一致,因此其具有成为一门显学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建立青年研究学科,则需要以细化的分支学科研究为基础。沈杰指出,当前时代所需要的,绝不是人为地、技术化地建立青年学科,而是要进行中层的、偏宏观的青年研究。这样才能反映当代青年发展和变迁对社会的影响,记录青年发展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范式是美国科学家、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概念,是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套假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某种理论、学说和方法。青年学范式即是青年研究的人员在关于青年学规范性问题上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河南师范大学高中建认为,当前青年研究的学科化正面临着研究范式缺失的困境,这种困境导致概念、理论、方法生成的虚无与混乱。表现在:长久以来,青年研究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着学术研究,这种研究范式的分裂和由实证化倾向导致的经验描述的滥觞使得青年研究自身缺乏统一的理论形象。同时,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元的青少年,青年研究的事前预见力和事后解释力又显得疲软。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多学科的分散研究尚未形成论题共域;(2)不同的方法论进路未能同构学科的整体图景;(3)学术共同体在青年研究的核心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科学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范式的转换上。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一门学科已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进入到常规、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因此,当前青年研究学科建设必须走范式革命的道路。范式革命的基点是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认知和评价发生转变,即从主要把青少年视为社会整体利益的客体,转变为将其作为特殊性的利益主体来看待。范式革命的路径首先在于增强学科意识,确立分支学科。第二,要重申历史意识,构建多元对话共域。第三,注重经验研究向理论研究的提升。第四,重视比较研究,强化原创性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