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0)04-0019-05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或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示集体或个人的政治意愿的行为。[1]青年作为未来的决定性力量,在其成长的历程中较容易形成自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因而保障其能够依法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发挥参与的有效性,对维护青年的政治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更长远的角度上看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未来的政治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从参与的群体来看,中外青年参与政治的基础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中外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作用又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权益保障的视域下从这些不同的维度入手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挖掘其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青年政治参与和青年权益保障的关系 综合中外学术界对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主要围绕三大要素来归纳,即“谁参与”——主体,“参与什么”——客体,“如何参与”——方式。在青年政治参与中,参与主体明确为青年,即15至24岁的青年群体(1985年联合国“国际青年年”的界定)。曹彦鹏(2009)联系青年工作的特点,将其界定为:广大青年作为政治参与主体,基于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各种具体行为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青年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利益的表达方式,青年参与政治为青年表达其政治利益提供渠道。[2] 青年政治参与具有权益保障的天然属性。青年利益作为人的利益中的年龄阶段的一个特殊表现,是指人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向社会提出的自身正常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文化的条件的一种要求。一方面,青年要求社会正视他们的存在,尊重他们的人格,索要属于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青年尚在发展成长的阶段,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缺乏必要的话语权。因而青年要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参与到政治中将青年人的利益诉求置于其中,并寻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法律和法规的主张。 二、中外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比较 青年政治参与只有成为一种实际的政治行为,才能产生实际的政治影响。总体上看,中外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主要有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意见表达为代表的众多合法的参与方式。具体而言,中外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又因社会政治体制的不同而不同。 (一)中外青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点 政治社团是中外青年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社团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在各国广泛兴起并大量参与政治过程,尽管在组织、性质、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区别,但是它们在政治参与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大体相似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治社团其实是一种利益集团,为实现集团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为了照顾群体性,政党一般都有其青年组织,以青年联盟、青年议会、青年联合会等形式存在,2005年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亚欧政党青年组织领导人论坛,就有各国政党派出的青年组织领导人104位参与。这些政党所属青年组织的青年代表通过议会、联盟等途径主张青年利益。我国的青年政治社团典型的有青年团、学联、青联,分别在政治生活中代表团员、学生、青年等青年群体的利益,通过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和青年政策的决策。 政治投票和选举依然是中外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青年通过政治投票选举政府官员,或者是决定重大事件,表明各自的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在美国这样一个参政意识较高的国家,甚至会出现因没有投票而深感内疚的心态,以致5%到10%的人本来没有投票却声称他们投了票,而在中国等许多国家青年心中投票最多只是一种政治使命。同时,青年也可以参加到政治选举中,进行宣传和政治游说,争取和吸引其他人支持。选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外选举可以采取政治捐助的方式,而中国主要是国家或集体出资。由于青年年龄阶段以及所处的政治、社会地位使然,青年主要参与的是政治投票,而参与政治选举主要体现在青年组织、学生组织等社会组织的选举上,在中国也允许一定比例的青年参与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党代表的选举以及中国共青团的选举。 网络化政治参与成为当前中外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达1.75亿,占51.8%),上网普及率为25.5%,同韩国(76.1%)、美国(74.7%)、日本(73.8%)、巴西(34.4%)、俄罗斯(27.0%)同列前六,世界平均水平也达23.8%。在这其中,青年是中间力量,他们在应用网络进行沟通、娱乐的同时,也充分激发了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参与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年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发展、社会地位、政治心理、政治机制和社会机会等诸多限制中解脱出来,从网络中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可度,以及对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的辐射整合能力,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公共性,以及极大的包容度、延伸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的信息传送渠道的不足,为青年政治参与带来各种机会。[3]所以说,网络化的政治参与也从技术手段上保障了青年的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