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10)01-0042-04 由原东京大学校长茂诚司等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倡导的“小小善意”运动开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社会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内容也不断充实,参加人数众多。该运动不仅吸引了企业、学校、地方团体的加入,还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主要强调青少年从小事做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习惯,鼓励青少年要勇于对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善意,并努力将自己的善意传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与日本相比,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此项运动的有效经验,以期为提高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日本“小小善意”运动的鲜明特征 1.方式灵活,内容具体,易于接受 “小小善意”运动通常采取中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从小事着手,融道德培养于学校教育之中。譬如,在中小学中开展作文竞赛,以“我做过、我接受过、我看过、我没有能够完成的好事”为题目,让孩子们通过写作文,唤起学生做好事时的愉悦情感回忆,反思自己没有能够做某件好事时的遗憾,从而认识到做好事的重要性。而且,作文大赛这种竞赛性学习方式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认真思考做好事、为他人着想的机会。有的获奖作品还被收录到思想品德教科书或该地教育部门的宣传资料中,这对获奖同学是一个正强化刺激,对其他青少年则是一种榜样的激励。 2.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联合行动 “小小善意”运动中的学校会员积极组织同学们定期为公共设施打扫卫生、慰问养老院等福利设施、进行募捐活动等,培养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好品德。由各地“小小善意”运动本部或支部推荐该地的某一学校为“使用礼貌文明用语示范学校”,以该学校为核心,家庭和地区合力推动使用礼貌文明用语活动。例如:早上,家长们轮流到校门口执勤,向上学的孩子们主动问好等。每年两次,向全国24700所小学、11300所中学馈赠“小小善意”报纸,向孩子们传达周围所发生的好人好事,鼓励孩子们做好事。 3.注重培养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小小善意”运动注重对青少年处世理念的培养,但这种培养不是依靠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是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用明确的行为规范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让青少年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从而使青少年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小小善意”运动推出了旨在改善人际关系的“顺利沟通8项原则”。即:寻找朋友的优点;独立思考并付诸行动;学会处处为他人着想;见人打招呼;与人寒暄时叫出对方的名字;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讲话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遵守约定。 通过开展绿色大战略、波斯菊战略等保护环境活动,培养大家对周围的人和地球的关爱之心,同时增强地区凝聚力。1983年,为纪念“小小善意”运动发起20周年,以保护环境和有限资源为口号,发起了“全日本绿色大战略”。从那时开始,每年6月份,全国有200万名志愿者从事社区清洁。同时,参加废品回收工作的志愿者也逐渐增多。 波斯菊代表着“真诚”,为纪念“小小善意”运动发起25周年而开始的全日本波斯菊战略就是以波斯菊为象征的。宗旨是通过用波斯菊营造充满爱心的家园,引导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1] 4.注重“善意”行为的强化和内化 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强化,并不断使这种行为内化,最终把“善意”行为变成青少年行为的准则。为在社会上推广“小小善意”运动,开展了“小小善意”明信片征集活动,鼓励大家将自己身边的“小小善意”通过明信片的方式介绍给大家,结果收集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这一活动的应征作品后来被收录在《感人的故事》一书中,成为销量超过100万部的畅销书,提供了很多茶余饭后温馨的话题,很多获奖作品还在广播和报纸上被介绍过。 二、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探析 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受到强烈冲击,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处于这一转型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入某种混乱无序状态,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多样化、复杂化,教育有效性、实效性不强。 1.青少年自我教育欠缺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2]它包含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四方面内容。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而其思想道德教育更多是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环节着手,忽视青少年自身内部问题,欠缺自我教育。青少年对自身认识不够全面,对物质层面、生理层面、机体活动力认识较多,对心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认识不足,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价值观、行为习惯与社会主流文化取向存在偏差。青少年对自我要求不够高,目标过高,计划安排不合理,造成自我要求与社会现实之间巨大反差,心理失衡、排斥思想道德教育现象严重。青少年自我践行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盲目冲动,遇到问题的自我调节容易走过犹不及的极端。青少年自我评价能力不强,受多元文化冲击,其价值观标准选择多样化,感性认识较多,缺乏理性思考。简言之,青少年自我教育四方面的内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