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青年研究中的宏大叙事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 200083 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文艺学、社会文化批评和青年文化等。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宏大叙事”是当下青年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宏大叙事”主要表现为研究选题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太长、空间范围太广、核心概念太大、错把选题当标题等。“宏大叙事”不利于人们具体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不利于对青年问题的深度开掘,使青年研究罹患“学术虚胖症”,不利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研究队伍的限制、学术训练不够、学术积累不够等是“宏大叙事”盛行的重要原因,而学术生态环境的问题是深层的原因。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08 期

字号:

      一、青年研究中的“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一般指包含着许多抽象概念、宏观理论、普遍性等在内的一种科学研究风格。这种研究往往习惯于按照开头—中间—结尾的顺序进行仿佛“全景式”的叙述和谋篇布局。宏大叙事首先需要人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种种有意味的具体现象和生动细节,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开掘,对其中所蕴涵的普遍性、本质性、精神线索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普遍性认识;在对无数特殊进行具体考察、辨析、综合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一种普遍性的结论[1]。在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中,宏大叙事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读许多青年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下的青年研究中,“宏大叙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青年研究中,“宏大叙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站在历史尽头看全貌”——选题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太长

      不少青年研究文章的选题动辄纵跨“当代”、“改革开放30年来”、新时期以来、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国以来”等很长的时间跨度,给人以“站在历史尽头看全貌”之感。

      时间跨度越长意味着作者必须面对的情况越复杂。然而,论文的篇幅非常有限,难以尽显某一领域“新时期以来”、“当代”的种种复杂情况和种种风云变幻。这就在客观上使得人们不得不舍弃细节、免于深究,只能匆匆用几根粗线条勾勒出此一时间长度的大致轮廓,难免会造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实际效果。不少青年研究的文章,只能抛给人们几根横逸斜出的粗线条,而且,那些粗线条之间也往往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脉络,以帮助人们把握相关时间长度内事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事物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二)“站在珠峰顶上看世界”——选题涉及的空间范围太广

      不少青年研究文章往往以中国青年、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却并未具体明确是东西还是南北、是沿海还是内地的中国青年、当代青年、当代大学生。比如“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嬗变”这样的选题,无视中国大学生有文理工医农之分,有东西南北之分,有学历层次之分,是个内部有着极大差异的群体这一现实,把“中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笼而统之的整体进行研究。如此,“中国大学生”便成为一个影影绰绰的对象。这样的研究难免或者以偏概全,或者张冠李戴,或者一叶障目,或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难以准确把握住“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嬗变”的真实过程和特质。有的文章以某一个涉及范围极其广阔的领域为选题,比如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等。此类文章的作者仿佛站在珠峰顶上总览该领域之全貌,站得够高,看得够远。然而,除了一些边际并不鲜明的轮廓以外,其对相关领域的把握和辨析,同样模模糊糊。这样的文章选题足够“宏大”,却难免泛泛而谈、粗针大麻线,难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相关领域中的特征和特质。

      (三)“见‘水果’不见‘苹果’”——选题涉及的核心概念太大

      有位哲人说过:我们都吃过苹果和桃子,却从未吃过水果。这里的“水果”是“属概念”,苹果和桃子则是“水果”这一“属概念”中的“种概念”。从概念使用角度看,许多“宏大叙事”的青年研究文章往往只是浮在“属概念”层次上泛泛而谈,却甚少在“种概念”层面,更鲜有在“亚种概念”层面上的具体分析和深度开掘。之所以如此,与研究者自身对概念缺少必要的界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多年编辑青年研究类学术期刊,对此有较深的感受。比如:“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一类的选题中,包含着“青年价值观念”这样的“属概念”。这个属概念中又包含着“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种概念。再比如,“青少年消费现状研究”这样的选题中,作者对“青少年”这个概念缺少必要的限制和界定,并未明确是何时、何地的青少年。同样,“消费”的方面和方式有很多,但选题中缺少基本的界定,这也使得这一概念显得非常大,令人难以把握。

      一般来说,目前学术期刊刊载文章的篇幅为五千字左右。以这样的篇幅,要把“当代”变动不居的“青年价值观念”等属概念的内涵界定清楚,势必十分困难,更难以说清楚其流变的轨迹。这也就意味着以“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为题的研究及相关文章,将在“属概念”的层面上讨论问题。由此,“宏大叙事”在所难免,对“青年价值观念”认识的模糊、笼统、粗疏、粗陋也在所难免。目前,青年研究成果中论文唱了主角。而类似的论文比比皆是,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宏大叙事”已经成为青年研究领域的一种“风格”和习惯。

      (四)“错把选题当标题”——对选题涉及的内容缺乏明确见解

      文章的选题不等同于文章的标题:选题是具体学术研究的对象范围,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是指以简洁凝练的文字对文章主要观点的表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不少青年研究的文章错把选题当标题,使得文章的题目过于“宏大叙事”。2008年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为主题。据笔者粗略统计,论坛征集到的411篇论文中,有168篇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XX的发展”为题,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青年XX的研究/演变/特征……”为题。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只能大致把握到作者试图研究的范围,却难以把握到作者意欲表达的观点。对此,笔者常常困惑:这些“宏大”的题目,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文章的选题?笔者以为,作者对“青年XX”之类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限制和界定,导致这些题目“宏大叙事”,从而出现了错把选题当标题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