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锦涛青年教育思想的特色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东旺(1977-),男,江西婺源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赣南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原文出处:
教育探索

内容提要:

胡锦涛高度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工作,其青年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教育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当代中国青年进行教育的理论与行动的指南。胡锦涛的青年教育思想具有坚定性与正确性并存、民族性与国际性融通、传承性与发展性衔接、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统一等五大鲜明特色。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1-0003-03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胡锦涛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青年的教育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其一系列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的论述中,闪耀着“培养什么青年、如何培养青年”的真理的光芒。他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论述了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形成了他的系统化的特色鲜明的青年教育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中国关于青年教育的理论和行动的指南。概而言之,胡锦涛关于对青年进行教育的思想具有五大特色。

      特色一:坚定性与正确性并存

      政治方向是指集中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目标,是个人政治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青年成为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前提,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只有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青年才能为实现和维护好本阶级的利益贡献他的最大的力量。广大青年只有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修养身心,武装头脑,用诚实合法的创造性劳动造福于社会,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有重视青年政治方向的优良传统。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模范青年颁奖大会上曾明确地提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也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104)。江泽民也曾反复强调青年应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222)。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3](236),我国青年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基于这一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前瞻性地指出,青年应“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6)。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有些青年身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被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极个别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青年教育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了“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伟大号召[4],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刻苦学习、勇于艰苦创业、培养高尚品德”的四点希望[5],要求青年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4]。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6],当代青年才能有所作为。青年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他们的才能由潜在转为现实的根本条件,所以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要求青年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把勤奋学习和深入实践结合起来,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

      坚定的政治方向必须以科学理论的指导为先决条件。只有如此,其政治方向的坚定才能有稳固的基础,即只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使青年识别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牢固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某些西方学者鼓吹马克思主义死亡论或过时论,把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某些失误和曲折看成是决定性的“失败”,因而散布共产主义理想“虚无缥缈”等谬论。这些谬论对青年具有很大的迷惑作用,危害是相当严重的,有些青年甚至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已不合时宜。为此,当代青年应“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8],提高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敏锐性。“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9]。胡锦涛始终牢记邓小平的“政治遗嘱”,要求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终生奋斗[5]。

      特色二:民族性与国际性融通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其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在其每一个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

      胡锦涛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富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也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教育。2003年,胡锦涛在抗击“非典”时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11]2009年5月,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希望同学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7]。胡锦涛把民族精神的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10]。胡锦涛还与时俱进地拓展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提炼出我国新时期涌现出的抗击“非典”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指出这些精神同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其他各种精神一道是对青年进行教育的宝贵财富。胡锦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2]在关于青年的谈话中,胡锦涛多次强调,青年要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胡锦涛要求,要对青年“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3](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