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从秉有民族主义情绪和精神并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主体方面来考察,青年无疑是主体。网络民族主义文化背景下新的互动模式,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塑造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青年政治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行为的异化。当代青年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追随者、响应者和实践者,经过一次次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感染和运动的洗礼,必将对其自身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 “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我们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解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弄清楚。准确地把握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须准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其复杂关联。 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但两者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理解网络民族主义的精神实质,首先要梳理民族主义的各种含义。1977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对民族主义这样定义:一种思想状态。它认为每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的忠诚[1]。科恩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形态、一种积极意识,它是对民族国家的一种忠诚。从很早起,人们就存在着自我意识(ego-conseiousness)和集团意识(gloup-conseiousness)。随着文明的发展,集团数目越来越多,到近代形成民族和民族国家以后,人们也就形成对它的共同的忠诚[2]。约翰·布勒伊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形态,它指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治运动,并以民族主义为理由去证明这种行动的正当性[3]。但什么是民族主义,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4]通过梳理思想家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结合中国1990年以来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我们可将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作如下三个层次的理解:首先,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是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与民族主义的结合,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其次,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最后,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政治社会化是50年代政治文化兴起以来,在政治学领域产生的又一重大课题,并已进入许多国家政治决策者的视野。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5]。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它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核心。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是整个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当代青年自身来说,政治社会化促进他们政治自我的形成,进一步使当代青年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再到政治人(政治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其次,从社会的角度讲,青年政治社会化是国家政治教育和政治实践的高层次阶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是一个国家政府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最后,从个体与社会两方面来看,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当代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即为国家的要求和当代青年自主接受性的统一过程。网络民族主义作为当代中国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实践,必将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多重影响。 二、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的网络民族主义,能激发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热情,使青年政治社会化由被动变为主动。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青年的政治社会化通常分为直接政治社会化和间接政治社会化。政治模仿、政治教育和政治专业训练是直接社会化的主要形式,而人际转移、价值转移和规则转移是间接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青年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日益增多。一方面他们感到应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另一方面又为个人物欲所驱动。他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自我要求与要求他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代青年常常在求新与守旧、优越感与自卑感、求异与从众、奉献与索取等价值冲突中形成充满矛盾的观念和行为,造成部分青年政治热情不高,对政治教育的怀疑和否定,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政治信念动摇不定。这样一来,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基本上是被动进行的,这一点从青年对政治课学习的热情可看出。而网络民族主义却能弥补这个缺陷,激发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兴奋点,使青年政治社会化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特点来看,爱国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构成网络民族主义理论和表达体系的基础。因此,网络民族主义是站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的基础上,希望中国变得更加强盛,反映的是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这种民族性使民族成员在民族归属感的基础上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使其对国家和“民族共同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忠诚,自发地关注民族利益,并形成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由于每一个民族成员,天生具有民族性,自然具有这种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每一个民族成员或多或少会产生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与观念。“民族主义诉诸独特的人的深层情感,是一种最强有力的集体性忠诚力量。”[6]因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中国当代青年的民族觉醒,继而使之产生一种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忠诚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利益。而当他们的这种要求与现实政治产生冲突或共鸣时,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将被激发,他们会出现强烈的政治参与冲动,继而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客观上激励青年主动进行政治社会化,这一点从当代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可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