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卡片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特点

      张志祥

      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既有农村政治制度的过渡性特征,又有文化价值导向滞后的痕迹。从农村青年自身来看,一方面,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既有农村青年对经济利益的重视,又有农村青年对增加生活福利的要求。现在的农村青年不仅希望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希望吃得好、穿得好,希望在吃穿住以外,还有各种娱乐和社会交往,有心思体验人生的乐趣,可以思考文化,关心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变迁既有纵向参照系的影响,又有横向参照系的作用。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青年一方面缺钱花,一方面集体又提供了大量的福利,他们对缺钱花的感受,远不如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虽然人人缺钱花且大都温饱不足,但由于人人平等,人人都穷,也增加了农村青年对穷的耐受力。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不仅农村青年内部出现了分化,而且整个农村青年阶层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城市群体和富人群体的参照下,农村青年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贫困,也感受到了价值的失落。

      原载《青年探索》(广州),2009.5.51~54

      城市青年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

      林晓珊

      女性吸烟行为看似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成为了自由、平等、独立的新女性的象征,然而,香烟消费实践在试图摆脱种种污名化的性别表演中,实际上又巩固了传统性别规范对女性的影响。性别表演是强制性体系里的一个生存策略,它总是在一定的“剧本”框架内进行的表演,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剧本”是由谁来编写?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讨论和思考的:一是男权主义文化霸权的影响,二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以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为概念工具,从女性香烟消费的污名化情境和去污名化实践中分析了女性是如何建构性别认同的。研究结论不仅阐明了消费与认同的形成机制,而且也揭示了性别表演背后的社会机制:男性主义文化霸权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女性性别认同的双重束缚。

      原载《青年研究》(京),2009.5.47~59

      网络时代青少年阅读心理浅析

      由于12岁到17岁阶段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因此感情极为丰富,对自身及周围环境较之于从前更有“概念”,比较敏感,对“爱情”的理解处于萌芽状态。在网络信息浏览时,他们对有关爱情的网络文学和富有情感的FLASH动画非常喜欢,处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他们在心理上渴望自身的行为能够成人化,希望得到成年人尤其是父母 的认可和赞同。这一时期,青少年浏览网上信息时对电子公告栏系统中表达愤怒的文字特别关注和喜爱,在愤慨中求得“共鸣”,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对青少年在网络信息阅读过程中加以引导,教会他们扬弃地吸收网络信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原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福州),2009.11.127~130

      论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青年学生闲暇文化建设

      林志强/慕乾伟

      从青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内容来看,一切趋“静”个体性的内容如看电视、看书、上网等已经成为主要的选择。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闲暇生活内容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看电视(65.1%)、读书(41.3%)、逛街(30.5%)、聊天(24%)、玩电脑(23.5%)。这种趋静的个体性闲暇生活方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正确自我意识的树立、健全人格的培养都会有不利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形成自闭性格,造成心理障碍。根据有关抽样调查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普遍存在闲暇时间的自我封闭,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同学交往,没有知心朋友。

      原载《青年工作论坛(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济南),2009.6.51~5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