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献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政治学博士,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青少年研究

内容提要: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服务青年职能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共青团在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格局中,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青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准确定位,主动谋划,项目措施不断完善,服务职能日益凸显。现阶段,共青团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在认识和行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青年就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青年就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职业选择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党政关注、社会关心、青年关切。共青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又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青年组织,在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格局中,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青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准确定位,通过不同的服务手段和方式,有效地促进了青年的就业创业,服务职能不断凸显。

      一、历史回顾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共青团对于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介入到全面铺开的过程。以服务对象为观察变量,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服务待业青年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1979年1500万知识青年大返城),再加上城市中新增劳动力未能及时就业,城镇失业率高达5.4%①。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心的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提出要解放思想,广开门路,统筹安排,多种形式相结合解决就业问题。当时,团中央刚刚恢复,各项工作正在逐渐转向正轨。各地团组织也正在消除“文革”影响,边整顿边建设。团天津市委敏锐地抓住待业青年就业这一问题,率先进行了大胆尝试。

      1981年天津市除计划内招工以外,还有16万青年有待安置。团市委决定创办集体企业把安置青年同教育青年结合起来。但有的团干部认为,办企业会削弱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共青团搞经济是不务正业。团市委经过充分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在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1年4月,市青联、妇联、知青办合办的“天津市青年联合实业公司”正式开业。团市委确定一名书记兼任公司董事长。到1982年5月,公司兴办企业26个,安置待业青年近2000名,赢利近百万元②。团中央对团天津市委这一做法充分认可,并于1982年5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学习天津团市委的经验,为安置待业青年闯出新路。各地团组织陆续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对返城知青的就业安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处于尝试阶段。因为统一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指导思想转型需要时间。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团中央也提出团的工作要从参加政治运动为主转到以参加生产建设为主;团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离开生产、工作、学习单搞一套转到生产、工作、学习过程中来;团的思想工作要为“四化”、为生产服务。但是,像团天津市委在创办企业时遇到的各种异议,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尽管1982年12月团的十一大明确提出,要“积极为青年服务”,“关心青年就业”,对于每年数百万进入就业期的城镇青年,“团的组织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安置工作”。但由于当时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城镇青年的就业安置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负责。加之这一时期大学刚刚恢复招生,大中专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外出务工青年数量较少,国家政策又不允许。因此,共青团的服务空间并不太大,方法手段并不太多。

      (二)1992-2002年:服务下岗青工和进城务工青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职工逐渐增加。到1997年登记失业人数上升为576.8万人,比1993年增长了156.7万人,增长率为37.3%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35岁以下青年。1998年尽管GDP增长率达到7.8%,但是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有357万人,是改革以来最低的新增就业规模人数,全国就业增长率仅为0.5%,是建国50年来最低的就业增长率。同时,由于国家逐渐取消农民工进城的限制,流动农民工人数大幅增加,1993年为6200万人,2000年为7849万人④,其中35岁以下青年农民工占大多数。因此,全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下岗工人再就业安置和农民工引导管理上来。这一阶段,共青团围绕全国大局,以下岗失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为主要对象,开展诸多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项目及活动。

      1.分层指导。分群体来看:一是针对下岗青年工人的项目。1998年3月团中央与劳动部联合启动“下岗青工创业行动”,主要包括引导、扶持和培养一大批青年兴业领头人;开展下岗青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中介服务;引导下岗青工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创业意识;结合团的其他工作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二是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项目。如全国社区“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该计划1997年6月由团中央与公安部、司法部、劳动部等8部委联合启动,培训对象为35周岁以下、已经取得城市暂住证和流动就业证、正在城市从事各种合法生产经营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内容为邓小平理论、法律法规知识、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必备的安全生产、文明服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城市生活常识。再如“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该计划于2001年7月由团中央启动,其中包括“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开展“把文明带回家”活动等,将进城务工青年教育、培训、维权等服务项目整合为一体。三是针对大学生的项目。2002年3月团中央启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中包括传统工作项目“挑战杯”、“三下乡”等,通过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四是针对海外学人的项目。2001年12月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联合启动“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此后一年一度创业周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