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解放儿童”

作 者:

作者简介:
汤广全(1967-),男,安徽无为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职业教育研究,江西 南昌 330013

原文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解放儿童”的提法需要得到辨明。“解放儿童”缘起于儿童遭受束缚、压抑、痛苦,其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当下的,既有政治的又有文化的,既有儿童教育内在的问题又有成人世界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本身需要理性分析,系统考量。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84(2009)04-0087-04

      近代以来,在教育上力主解除儿童束缚方面的吁求由来已久。尤其是自从卢梭的《爱弥尔》问世迄今,这类吁求就没有停止过,这既是人类对理想的儿童教育的追寻,又是人类对现实中的儿童教育的不满;这既说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又说明儿童教育确实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表明儿童教育需要进行变革,以保障儿童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进步。我国近代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时间、空间,以拓展儿童的创造力。在当下的中国,这种呼声就更加急迫,“解放儿童”的提法就是这类呼声的产物。何以如此呢?

      一、“解放儿童”的缘起

      何为儿童?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儿童就是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1](P332)儿童是成人的必经阶段。每个成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期;除非夭折,任何人都不能没有儿童期。何为解放?按照词典上的解释,“解放”是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1](P649)综合起来,“解放儿童”就是指在教育上破除对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的束缚,使其健康发展。换句话说,“解放儿童”,言外之意是指儿童已经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状态,失去本应属于他(她)们的自由与快乐。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万物都有一个成长过程: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由弱变强,最后成型、成材、定格。人也是如此,但人又不同于其他事物,因为前者有自己的意志和独立追求,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即便是幼儿,在人性方面有不少是与“大人”等同的,如生理上、心理上的一些自然需求。只是在生理层面上,儿童的肉体发育还有待健全;在精神层面上,儿童的情感、理想、人格、知识结构等方面还要继续生成,只是每个儿童发展的趋向是有所差异的;而且人始终处于未定型、未完成状态,这是人不同于万物生长的特质所在,也是人潜力无限的根本所在。儿童的束缚是怎样产生的?他(她)们的自由与发展是如何被阻碍的呢?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归结起来不外乎有2种原因:1.客观原因。由于人在胎儿期的期限较长,幼儿生下来时又非常弱小,而且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幼子生下来不多久就能独立谋生,而人的幼子需要长时间的哺乳、抚养、照顾,也就意味着幼子的成长期较长,对成人形成一种天然的依赖。2.主观原因。主观原因又可分为2个方面: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先说个人层面,由于人类的幼子对成人有一种长时间段的天然依赖,使得我们人类形成一种“照顾”幼儿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意识千百年来已经内化到我们的血液中和基因里,什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等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养”与“教”的过程中,一旦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由于感情因素的介入,由于其他非理性的“日用而不知”的习俗的影响,在“教养”的过程中,我们施行教育的成人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些观念,如“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其实,这些观念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错的,比如老师对学生的严格是符合学问之道的,问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做到什么程度才叫“严”,我们一般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做人长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落实到具体的每个人身上,可能千差万别。再说社会层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社会在对待儿童教育方面形成不同的风格,具体到中国而言,“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及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我们民族向来重视读书,重视“金榜题名”,一般下层人家更是把“中举”看作是光宗耀祖、脱贫致富的唯一阶梯。这是来自传统的影响,这种传统无疑已经内化到我们社会文化的骨子里了,所以一般人非常重视读书,重视儿童的教育。尽管我们也讲因材施教,但我们向来还是以“教授”为主,教师、父母、长者、官员等的“教”是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张力就容易导致“话语霸权”下的强迫与束缚。同时,由于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非常特别的时期,就业竞争、生活、生存压力加大,我们的老师、父母和成人世界觉得要想决胜于未来,儿童就必须在起点上取得“制高点”,因而无形中加大了儿童的学习压力,让儿童承受了与他(她)们的年龄不相称的学习包袱。此外,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考试等方面还没有进行系统而配套的改革,进而使得我国在教育导向和儿童教育方面出现一些偏差,其中包括出现一些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问题,如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分数等,进而使得儿童失去他(她)们天性上的快乐,把学习看作苦差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产生一种“解放儿童”的呼告、还儿童以自由的吁求。

      二、儿童要“解放”的现状

      如前所述,儿童之所以被叫喊着需要“解放”,是因为儿童一直处于束缚、得不到自由与快乐的状态。儿童处于此种被动、不利于身心发展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代劳型。就是成人越俎代庖,代替儿童做儿童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或本应引导儿童自己解决的问题而由成人包办代替。如在家庭中,一些儿童处于被大人的“包裹”状态下,走要抱,睡要哄,哭要顺从、抚慰、宠爱,吃要伺候、劝说,等等,不一而足。其后果一方面将养成儿童自私、骄纵、蛮横、霸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将使儿童养成依赖性的不良习惯,甚而使其终生缺少独立自主。二是强迫型。就是利用成人的威势,迫使儿童做他(她)们不喜欢做的事。如在学校,上课不能说话、插嘴,课后要做很多作业,考试要得高分,和老师说话不能伶牙俐齿,作文不能有另外的“想法”,考试要争排名先后,这些或违背儿童的意愿和能力许可范围,或伤害其自尊心,或冒犯其意愿,甚而至于使得儿童遭受那些无端的肉体惩罚或语言辱骂,等等,数不胜数。其后果将会使得儿童长大成人后人云亦云,或自卑,或性格懦弱等。三是驯服型。就是成人有意无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试图把儿童培养成听话的工具(不排除多数成人是好心做坏事),而不是培养独立自主的人。如要求儿童要做听话的“好”孩子,如他(她)们在家里和学校一样,不能有丝毫的“反抗”与“叛逆”,需要循规蹈矩,老成持重,等等,书不尽言。其后果将使儿童成人后个性的丧失,言行举止四平八稳,没有棱角与创造性。毫无疑问,上述三种类型不是截然分明的,有时代劳型里有强迫型,强迫型里有驯服型等,但不论是在哪一种类型中,儿童遭受束缚、压抑、痛苦的情形是存在的。特别重要的是,在当下的教育教学状态中,尽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朝着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方向努力、力争取消小学升学考试的压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运作中,一些家长、教育人士、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人士仍然把考试分数看作考评学生和老师的工具与手段,使得部分地区的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并未减轻下来,以至部分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要学习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他(她)们身心发展的承受力。就是说,成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希望把繁难的知识强加给儿童,而不顾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因为我们知道,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成人世界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少数天才儿童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列,另当别论)。按照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的说法,儿童的智力结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前运算思维阶段(大约从2岁到7岁左右),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大约从7岁左右到12岁),形式运算阶段(大约从12岁到15岁)。上述4个阶段“是按照固定的连续性的次序出现的,因为每一阶段都是形成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2](P319)如果儿童处于束缚、压抑状态,他(她)们本然好动的天性和嬉闹、游戏的自然感情就得不到正常的抒发、展现,他(她)们的活泼、活力与其他好奇的智力冲动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伸展与锤炼,从而最终减弱乃至失去冲劲、闯力与探究的勇气以及承受来自外界不利环境打击的耐力与恒心削弱,而后者又是事业有成的必备要素和首要前提。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身处如此状态之下的儿童教育必须进行改观,面临代劳、强迫、被驯化的儿童必须得到“解放”,以保障儿童权利,推动社会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