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时期青年运动六十年评述

作 者:
田杰 

作者简介:
田杰,深圳青年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弘扬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近百年来的基本主题。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传统在青年中以继承、断裂、改造、新生的模式不断得到强化;实现中国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目标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共同追求,并成为中国青年集体记忆的现代性特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新青年”到改革开放的一代,从单一政治斗争模式的青年运动到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青年运动多元格局,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的历史风格和时代内涵不断发生重大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青年运动将继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以社会运动的形式而产生新的社会影响和发挥新的社会作用。

      一、过程:文本与叙事

      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将自己的某些记忆以一定的形式保存下来,或“为了忘却的纪念”,或为了纪念自己,理解自己,证明自己。“历史记忆是指过去的一些情节,它可以通过叙事形式加以讲述。叙事性的解释以社会结构和连续性作为自己的主要特征,正是在这种叙事框架中,个体和集体的认同才能形成并且得到传播”[1]。这就是历史文本的书写。

      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一代新青年的诞生。19岁的青年作家王蒙在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青春万岁》中,记下了当年那群“有燃烧的信念”、“渴望在天上飞”的天真浪漫的少年布尔什维克,呼喊着“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进入新中国的幸福喜悦情景。这是自1840年以来苦难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实现的一个“少年中国”梦。1950年,第一个五四青年节,毛泽东先后为上海和北京青年题词:“前进!前进!进!”“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对领袖的崇拜,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与青春的火热情感一道,共同熔铸着一代青年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是新中国建立之初青年生活和青年运动的两大主题。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青年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和英雄人物,以及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科技攻关小组等新的青年组织形式。青年的热情是空前的,到前线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新中国,他们奉献的是忠诚,投入的是激情,留下的是无悔,创造的是人生。直到整个六、七十年代,很多青年仍始终保持着这份素朴而执著的青春的热忱、理想和信念,涌现出邢燕子、董加耕、雷锋等先进青年典型。

      在整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实际上并未得到大幅度提高,有时甚至处于非常贫困状态,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显著改变。但当时人们的幸福感、乐观情绪却没有在根本上受到影响,那是一个“欢乐的年代”。青年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每天唱着《东方红》、《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走在大路上》,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自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很多青年就用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段话鞭策自己:“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工厂,在矿山,在农村,在边疆,在城市,在军营,在学校,青年投入的是同样火一般的热情,“把一切献给党”,“以革命的名义”(“把一切献给党”,是由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创作、并于195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的名字;“以革命的名义”,是60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以列宁为题材的电影的名字),是激励他们的豪言壮语。生活的贫困,工作的艰苦,政治斗争的严峻和残酷,并未使他们的热情丝毫减弱或消退。

      改革开放使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新时代,产生一代“新人类”。他们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追求新观念、新知识、新体制、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生体验、新的表达方式,不迷信、不盲从、不恋旧、不屈从,热衷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主张个性、自我、权利、宽容,对思想解放、革除时弊与时尚消费、市场经济抱有同样的热情,对民族、国家高度认同,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革命、斗争乃至历史、政治、信仰等词汇已逐渐淡出“新人类”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发展、竞争、效益、消费、个性等新的话语系统。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文化生活愈益丰富多样,青年不必再为贫困而烦恼,更不用为政治斗争而焦灼,富裕而宽松(尽管都是相对的)的环境使青年的生活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是青年人的新生活理念。青年领风气之先,不断创造出新的时尚潮流,在创造中同时享受生活的快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不再是一颗“螺丝钉”,他可以自由流动,可以追逐更高的收入,他所有的付出都会获得相应的报酬并以此为付出的前提。理想还在,但它常常与个人的发展前景相联系;信念还在,信念则更多的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执著和毅力;热情还在,热情是追求成功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为着某种英雄壮举——因为,在很多青年看来,这是一个只有成功而没有英雄的时代。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歌唱祖国》,令无数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比激动,甚至热泪盈眶!但对于很多青年来说,祖国更多的是他们表现自我、追求成功的一个可敬、可爱的大舞台。改革开放的一代青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赞同和支持的,但他们对此有着更个性化的适应和解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