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及发展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耿亚新(1982-),女,河南洛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投资,陕西 西安 710127;周新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陕西省审计厅,陕西 西安 710069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近几年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取得爆发式增长和重大技术突破,但是,由于目前仍缺乏领先技术和足够的经济竞争力,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着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和国内市场支撑不足的困扰。本文通过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特征、发展模式、发展条件及形成轨迹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揭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做出的理性选择。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字号: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与问题分析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总体回顾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常规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法规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光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最近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由1997年的125.8MWP增加到2007年的4000.05 MWP,年平均增长率为41.3%,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9.5%[1]。光伏产业已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并且由于太阳能是一种便捷的可再生能源,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态势在未来10-15年还将持续下去。

      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另一大突出特点是:并网发电的应用比例愈来愈大,从21世纪开始已经成为光伏发电的主导市场。2006、2007年欧洲的并网光伏系统比例达到95%以上,世界平均达到80%以上[2],说明光伏发电在能源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替代作用。不仅如此,并网光伏发电在整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中也是增长最快的技术,成为世界最关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据美、日、欧对世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进行预测,2020年世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00GWP,其中美、日、欧安装总量超过世界总量的50%。随着光伏市场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成本也随之下降并逐步接近和达到常规发电成本水平,到2020年后光伏发电与常规发电相比,完全具有竞争能力。

      近几年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

      特别是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多晶硅生产线建设规模超过10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2008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到4110吨左右,同比增长263.7%,近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2%。光伏电池产量增长迅速,2007年国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约为1180MW,而欧洲、日本和美国产量分别是1062、920和266兆瓦,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阳能电池世界第一,2008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455MW,仍居世界第一,但从四季度开始因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出现萎缩[3]。然而,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光伏发电主要应用在通信和工业领域,2000年以后,中国的光伏技术已步入大规模并网发电阶段,开始建造几十千瓦级、百千瓦级、兆瓦级的光伏并网示范系统。

      (二)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1.全球产业链上的“依附性发展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使价值创造活动逐步成为跨越地理空间、不同区域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嵌入到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分工格局之中。但从国内光伏产业链内部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光伏产业链最末端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多晶硅生产处于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在电耗及循环工艺控制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而太阳能光伏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长期来看,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90%以上的硅材料依赖进口,90%以上的产品依赖出口,形成了对全球产业链的“依附性发展格局”。这种产业链发展的“依附性”状况,使得多晶硅原材料高价进口,产成品出口价格受制于国外,最终国内光伏企业仅承担了产业链中高污染、高耗能的后端生产环节,企业抗风性能力较弱,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4]。

      2.产业与市场倒挂。产在国内,销在国外。近几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与中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相比,中国太阳能市场发展却极为缓慢,且商业应用占半,2007年累计装机容量仅有10万千兆,不足全球的1%,与其生产大国的地位相差甚远。当前,我国约九成以上靠消耗能源和资源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主要应用于出口,而与海外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应用相对滞后,内需不足。可见,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原料和销售市场主要都在国外,产业与市场倒挂现象严重,“有产业,没市场”问题突出。

      3.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近几年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很多省、市乃至县都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光伏产业投资出现了“潮涌现象”,在区域产业布局方面产生了“同构现象”。特别是高纯多晶硅制造产业,在高暴利的驱动下及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目前全国有34个省市在进行多晶硅及光伏产业生产,中国多晶硅产能2006年占世界产能不到1%,2007年扩大到约占世界产能的8%。但是目前国内千吨级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生产出的高纯硅材料技术指标普遍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国内大部分已建和在建项目对尾气回收和副产物处理等技术尚未完全吃透,也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伴随着投资上的“潮涌现象”,并未能有利于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反,大量仿制流行,与国际上的技术差距难以缩小,加之国内光伏产品大众接受程度不够高,国内市场较小,可能会产生产能过剩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