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以技术推动经济为特征的第一代科技园区;以区域创新系统为导向,关注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并考虑环境因素的第二代科技园区;目前正逐步走向强调以人为核心,激发人的创造性为特征的第三代科技园区。第三代科技园区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集学习、工作、娱乐于一体的知识型社区”。 科技园区的演化发展对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有效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思维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是第三代科技园区普遍面临的难题。意外发现管理模式应运而生,2005年Glotova等首次提出意外发现管理的概念,并定义为:“意外发现管理是通过在复杂多样化的环境中提供便利和信任管理,吸引大量的天才形成不可预见的、突发的、隐性竞争力”[1]。实践结果表明,成功运用意外发现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及时发现突破性思维的可能性,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技园区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强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自发形成”两种类型。针对这两类园区,意外发现管理如何体现,具体形式有何异同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Bunnell认为“关注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社会网络研究,会增加对地区创新过程的理解,弥补空间限定研究的不足[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清晰地展示园区的演化过程,有助于理解两种园区的不同特征。1991年Saxenian首次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硅谷的企业网络[3],继而掀起了学术界利用社会网络工具分析科技园区的热潮,包括科技园区的创新绩效、全球化等热点问题[4-8];近几年,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开始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科技园区(或知识社区)[9],而对于第三代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则较少。国外以Kakko为主,主要在芬兰恩苏科学园中进行意外发现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1,10-11]。但对比研究“强政府推动型”和“自发形成型”两类园区第三代管理模式,目前还是一个空白。本文通过社会网络视角,探究这两类园区如何走向成功的第三代科技园区,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激发园区的创造力。 2 第三代科技园区的概念和特点 2.1 第三代科技园区的概念 第三代科技园区的本质特征是:以提高人才的创造力为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是一种生产要素[12,2008年,美国贸易发展会议指出,“创造力和创业态度在生产函数中比传统的人力、资本要素投入更重要[13-14]”。2000年以后,社会资本学派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园区的社会化和网络化特征,政策模型也从第一代以科技促进产业为特征的线性模式,发展为第二代的关注创新环境为特征的链式模式,目前已经转入第三代的以提高园区整体创造力为特征的网络模式。第三代科技园区是打造一个集学习、娱乐、生活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旨在通过提供多种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平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见表1)。
由此可见,第三代科技园区政府管理的重点在于怎样激发并有效管理人才的创造力。创造性社区若不加以管理,也会损失很多优秀的点子,为此需要引进意外发现管理模式。 2.2 意外发现管理模式的内涵 意外发现管理指的是在复杂的环境中通过提供便利和信任管理,吸引大量天才形成隐性的竞争力。具体内涵包括:隐性知识、提供便利条件和信任管理。 隐性知识。Nonaka指出,组织知识积累源于隐性知识的传播[15]。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信任网络的基础上,通过面对面地交流而分享的个体之间的知识。偶然的交流能够激发灵感,因此从交谈中获得启发是极其重要的。隐性知识是意外发现管理的最根本的要素之一。 提供便利。人才之间的互动能启发突破性的创新,形成创造思维。支撑性的网络、为互动提供便利条件有利于促进成员之间知识共享,是提高互动效率的关键[1]。互动途径有两种:自发的互动和由便利条件促成的互动。自发的互动在已有设备和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人们之间彼此互动的方式;由条件促成的互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消除交流壁垒,开发新的途径促进成员的互动,如建立人才俱乐部和校友会等;二是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便利,创造性的人才往往偏向在不同岗位之间流动以增加感知,并由此产生创造性的想法。通过提供便利,促进网络的互动效率是意外发现管理的基本途径。 信任管理。信任是社会网络最核心的因素[16]。只有建立信任关系,才能增加网络节点之间的互动,并通过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从而使整个网络受益。信任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信任的领导机制,引导成员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信任管理一方面通过建立信任的领导机制,构建组织之间的信任;另一方面关注个体间的信任。芬兰的世界绿洲网络即是通过积极引导人们建立个体间的信任关系,进而形成了园区整体的多元信任立体网络。信任机制是意外发现管理的基础。 2.3 社会网络分析的逻辑框架 Kakko认为,“创造有两种方式:提供便利条件时的创造和自发的创造;设备和参与群体因素都是为了增加网络内部的互动”[11]。创造是第三代科技园区的灵魂,对于以硅谷为例的“自发形成型”和以新加坡玮壹科技园为例的“强政府推动型”科技园区而言,怎样走向第三代科技园区?创造方式有何不同?意外发现管理如何体现?社会网络又是如何发展的?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按照图1所示的逻辑框架,对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