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不连续创新是指打破以往技术、流程和组织格局,建立新的技术、流程和组织格局并在顾客价值传递方面实现显著跳跃的S形曲线状创新。Christensen(1997)、Hamel等(1994)以及Utterback(1996)提出了“破坏性技术”、“不连续性”或者“激进式创新”等类似的概念,并且指出不连续创新能创造新的产业,或者促使已有产业转型或消亡(Kaplan,1999;DeTienne和Koberg,2002)。不连续创新的出现不仅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甚至还为整个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大门。在不连续的情境下,企业管理者仅限于做得更好、更快和变得更加灵活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能力(Prahalad,1998),甚至还要重新审视企业当前的主要产品、重新定义市场空间和重新界定产业边界,只有不连续创新才能帮助企业实现这些目标(Hamel和Prahalad,1994)。尽管渐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但企业的长期、快速成长还要依靠不连续创新(Kaplan,1999;Hang等,2006)。 Anderson和Tushman在1986年和1990年完成的关于技术不连续性的研究堪称不连续创新研究的奠基之作。他们关于个人计算机、水泥、玻璃制造和航空等多个产业长期技术演化的研究表明,产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被不连续技术创新打断的渐进式变革过程,从技术创新类型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来看,不连续技术创新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为63.55%,而渐进式技术创新做出的贡献只占19.55%。[1,2]笔者以“技术不连续性”(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不连续创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为关键词对EBSCO、SDOS、Wiley InterScience等数据库以及ISI检索平台1986~2009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发现1998年以后管理、商业、工程、产业和公司变革等领域关于不连续创新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一般组织管理、创新管理、产业与公司变革和工程管理四大领域。 总体而言,目前国外关于不连续创新的研究仍停留在描述和标准化阶段(Christensen,2006),还缺乏严格的理论界定和有效、可靠的研究框架。本文主要聚焦于不连续创新的概念界定、研究基准、发生情境以及企业的应对行为等问题,先对不连续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探讨不连续创新的研究基准及发生情境,再分析企业为实施不连续创新所采取的战略与组织层面的应对行为并提出反映企业应对行为与不连续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简要的展望。 二、不连续创新的概念界定 Prahalad(1998)认为当前在竞争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就是不连续性,并指出了全球化、放松规制、速度、融合、产业边界模糊、标准、非居间化(disintermediation)、生态敏感性(eco-sensitivity)等八个导致环境发生不连续变化的因素。环境的不连续变化导致新市场、新技术、新规则和各种不可预测事件的频繁出现以及技术经济范式的巨变,进而导致不连续创新的发生。[3,4]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同技术之间交互影响和融合的加剧,不连续创新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从而引起了管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Pilkingtona和Teichert(2006)对《技术创新》(Technovation)在1996~2004年间引用的文献进行的因子分析表明,“生命周期/变革/不连续性”、“战略与技术”、“竞争优势来源”等三个研究主题位居这九年七大研究主题之列。 尽管创新管理和组织变革研究者们对不连续创新或类似问题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但是,相关的基本概念、测量维度和分析单元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实证研究结论不一或难以协调的局面[5;6],如类似的创新现象有可能被称为“全新创新”、“激进式创新”、“不连续创新”、“破坏性创新”、“架构创新”或“突破性创新”等(Hang,1998;Chai,2006;Linton,2009)。学者们对不连续创新进行的概念界定表明,尽管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术语来命名不连续创新,但是,基于破坏性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的不连续创新理论得到了管理学界和管理实务界的广泛认同(Chai,2006;Tellis,2006)。 通过对不连续创新相关概念的辨析,本文认为不连续创新是指那些能导致企业的技术基础或竞争基础或者这两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创新。这里的技术基础采纳Christensen在1996年对技术基础所下的定义,即技术基础是指为实施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资产组合,不但包括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而且还包括管理这些能力的能力,以及为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工艺而掌握的新能力(Foss和Knudsen,1996);而竞争基础主要指企业产品的基本属性。这里借用Windermere协会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产品竞争基础(即功能、可靠性、便利性和价格),产品竞争基础的变化标志着新的主导设计和破坏性技术的出现。 基于技术基础变化视角的不连续创新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连续创新首先表现为企业采用的新技术与其原来的主导技术之间存在根本性区别,从而要求企业变换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基础[1,2];(2)剧烈的技术变化导致企业在技能、知识、设计、生产及设备等方面进行的投资失去作用(Utterback和Kim,1986);(3)不连续技术变化会破坏企业已经具备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Olleros,1986);(4)破坏性技术是一类全新的技术,较之现有成熟技术具有更好的性能(Foster,1986);(5)技术不连续性是指新、旧技术之间的隔阂度,隔阂度越大则技术不连续性越强[7];(6)技术不连续性体现在获取新的技术方面,并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技术基础(Ehrnberg和Sjǒberg,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