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银路(1957-),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新兴技术管理。四川 成都 610054 李天柱(1975-),男,辽宁沈阳人,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新兴技术管理。四川 成都 610054 程跃(1980-),女,辽宁锦州人,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兴技术管理。四川 成都 610054 邱杉(1985-),女,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兴技术管理。四川 成都 610054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看似一夜之间爆发出来的“山寨”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却具有可以遵循的内在规律。基于创新理论视角,以历史上一些典型的“山寨”现象及当前被广泛讨论的山寨机和山寨本等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山寨”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了“山寨”现象的优、缺点,预测了容易产生“山寨”现象的行业和领域,并针对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和“山寨”企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字号:

      “山寨”无疑是近两年中国最热门的名词之一。目前,我国各类“山寨”性质的消费电子产品快速发展,以较高的性价比,较快的技术更新和低廉的价格在国内、外市场攻城掠地,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对国内品牌厂商和跨国企业都形成不小压力。部分“山寨”IT厂商近年来已主动实施从低端向中高端市场转型,从贴牌、代工到发展自有品牌,从简单的模仿装配到部分创新,从地下运作到正规化经营。但其中也有少数企业或产品涉及违法经营和侵权行为,或者测试、售后服务的环节不健全,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于这一现象,由于涉及企业、产品和利益主体较多,其中难免鱼目混珠,一味抵制或褒扬都是不可取的,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扬善避恶,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为“山寨”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

      本文将以历史上一些典型“山寨”现象和山寨手机(山寨机[1])、山寨笔记本电脑(山寨本[2])等当前争论的热点为基础,基于创新视角,对“山寨”现象进行全面的审视,对其发展规律和正负面效应等进行分析、总结和评述,进而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1 “山寨”现象的本质

      对“山寨”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各个层面都尚无统一的界定,主要有下面几种典型说法[3][4]:

      常见说法是:“山寨”源于粤语,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和平民化,主要运作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名牌产品,从行为上看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边缘。

      另一种说法是:“山寨”是形容自己动手组装产品,模仿一些知名品牌的企业或现象,是典型的DIY(do it yourself)现象。

      还有的认为,“山寨”指那些供应正规厂家配件的中小企业,或指生产成本低、质量不够稳定的厂家。

      “山寨”企业和产品在我国已不是个别现象,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经营模式和涉及数百万从业者的普遍现象,我们将其统称为“山寨”现象。“山寨”现象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山寨”现象主要是针对“山寨”产品来说的,而广义的“山寨”现象还应该包括“山寨明星”、“山寨春晚”之类的社会现象,本文取狭义的“山寨”现象。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纵观世界各国许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通过对我国近期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山寨”现象的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违法和侵权行为并不是“山寨”现象的本质,“山寨”现象的本质是低成本下的仿制和模仿创新。它通过低成本仿制知名、畅销产品起步,取得成功后逐步增加创新成分,向模仿创新甚至自主创新发展。因此,“山寨”现象与人们常说的模仿创新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单纯的仿制不属于模仿创新的范畴;其次,低成本也不是模仿创新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企业和产品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山寨”企业仿制或模仿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一些企业模仿知名品牌的外观,一些模仿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有一些利用专业化分工明细的优势进行产品组装而模仿其功能,也有一些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外观、功能等的创新,一些企业在完成资金和技术能力的原始积累后开始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2 “山寨”现象的普遍性、易发领域与发展路径

      研发实力雄厚的“先发企业”总是致力于原始性创新以获取巨额的先期垄断利润;而模仿能力强的“后发企业”则通过模仿、创新和低价促销使技术迅速扩散,使产品利润率快速下降并趋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进而迫使成本相对较高的“先发企业”因产品利润率的不断降低而逐步退出原有领域并将重心转向又一项原始性创新。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

      从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看,“山寨”并不是中国特有或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实质上是很多“后发”国家、“后发”企业在实现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共同走过的一条道路。许多当今赫赫有名的企业,在创业伊始,都曾走过这种仿制和模仿创新的道路。依据“山寨”现象的本质对历史上一些典型案例及其后来发展的归纳(见表1),不难看出,“山寨”现象在不同国家、各类企业都较为广泛的存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实也走过“山寨”的道路,即使是美国一些标榜创新的著名公司,创业伊始也很“山寨”,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初期,也同样走过或正走在类似“山寨”的道路上。

      

      “山寨”现象的出现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特点。我们认为“山寨”现象的出现需要满足下述一个或几个关键条件:

      第一,核心技术黑箱化。“山寨”现象产生的基础是技术创造和技术使用分离,使用者可以在基本不了解核心技术原理的情况下方便的在其上发展新的功能,“山寨”厂商只需要专心进行功能利用和外观设计即可。比如汽车生产不需要了解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的原理,只要按照一定规则对其进行组合;最近“山寨”IT产品的发展,从技术角度说是因为SoC(系统级芯片)产生后,使用者不必过问SoC中的原理,就能方便的在其上发展新的功能[5],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联发科公司(MTK)成功开发出了集成手机主板、软件的廉价手机芯片,将手机技术壁垒打破,为“山寨机”的诞生创造了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