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Henderson和Clark提出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区分[1]以来,大量文献研究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对企业和产业的影响。渐进创新是对现有技术和产品性能的逐步改善,对业内企业的现有能力起着加强作用,有利于业内企业持续创新;而突破性创新破坏了现有的技术轨道,对业内企业是一种能力的破坏,更有利于产业外的企业或者说新创企业的进入,成为新创企业进入已经形成主导设计的产业的极好机会。当前中国企业如何寻找和利用突破性创新的机会进入新兴和高技术产业,打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局面,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从现有的文献看,关于企业怎样才能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并不多,代表性的有克里斯腾森1990[2]提出面对突破性创新的冲击,企业应该转变相应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程序,否则会陷入“创新者的困境”。Tushman提出企业要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做出正确的把握[3]。张洪石研究了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提出建立“泛二元性组织”的模式[4]。随着创新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为解决实现突破性创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决定了创新的效果或新颖程度。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更有可能实现突破性创新;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实现渐进性创新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否会导致不同的创新效果。 1 研究框架 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新颖程度?组织的知识创造理论告诉我们,创新来源于知识,创新的本质是新知识在商品和服务中的体现,创新是组织的知识创造和利用的结果,因而从根本上来说组织的知识基础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新颖程度。而从演化经济的观点看,组织的知识基础是组织采用一定的搜寻方式进行搜寻的结果,这里我们把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视作两种不同的创新搜寻方式,不同的搜寻方式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搜寻范围和搜寻结果,与开放式创新相联系的更多的是对于新知识的开发,而与封闭式创新相对应的更多的是对现有知识的充分利用。搜寻的结果是企业将实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一种是可以充分利用组织中现有知识的渐进性创新,另一种是必须依靠开发新的知识以实现的突破性创新。因而我们认为,企业是否采用开放式创新影响到了企业创新的性质和程度。采用开放式创新的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程度更高,创新更多地表现为突破性创新;反之采用封闭式创新的企业创新程度较低,更多地表现为渐进性创新。总之,采用开放搜寻战略的公司(广泛地深入地搜寻)更具有创新性。为此,我们开发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研究框架。
图1 研究的理论框架 1.1 创新新颖程度: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 按照Henderson和Clark 1990年的分类,创新根据脱离原有技术基础的程度可以分成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创新程度反映的是新颖度和差异度的结合,突破性创新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其与现有产品和工艺有根本性的差异,能给企业未来绩效提供极大的机会。企业要实现突破性创新就要大量地投资于研究和开发活动,但是突破性创新成功的机会很低,一旦成功则创新回报很高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突破性创新也称为毁灭性的创新[5],它基于不同的工程和科学原理,是一种新的技术图景,或者是对现有技术的替代,或者是彻底推翻已经建立产业的现有能力,给组织和产业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 渐进性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连续的逐步的改进,其产品和工艺的新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创新的新颖程度不高。渐进性创新要求企业对于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高,同时创新回报也比突破性创新要低。渐进性创新是在现有的技术图景范围内较小的技术的变革,对组织和产业带来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有限。 1.2 创新中的知识创造和利用 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来源不同。由于创新可以被理解为知识创造和应用的结果,因此企业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知识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知识基础是企业拥有的可以用于生产经营的集体知识。从上述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描述看出,突破性创新挑战甚至破坏了公司目前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创新的实现更多地要依赖于开发新的知识,而渐进性创新主要是对企业现有知识的利用。那么实现突破性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从何而来? 按照野中郁次郎的组织知识创造理论[6],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经过四个阶段的知识转换模式的变化,组织的知识基础得到扩大,创新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是(1)共同化,即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他人的隐性知识,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共同体验。(2)显性化,即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比喻类比模型等形式把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述出来。这一转化的关键是创造概念,来自于对话或集体反思。(3)综合化,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整理、添加、分类和综合等方式把不同形式的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4)内在化,即从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通过干中学把个人积累的隐性知识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分享,激发新一轮知识创造的螺旋。上述知识创造过程表明隐性知识与知识的开发密切相关,而显性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利用。组织需要同时进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活动。知识的开发是对新知识的追求,通过发现和实验来吸收或者创造新的概念,开发出现有技术领域以外的新能力。知识的利用是对已经知道事物的开发和运用,通过在一定范围的专业领域内经验的积累,通过重复的实践来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