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突出、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认定,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是我国政府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1992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要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并于1993年首批认定了20家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至2009年7月,我国已认定了十五批共57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各省、市也积极扶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绝大多数制定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激励办法。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有关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下简称NETC,为英文Nation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Center的缩写)的政策进行回溯,展示其政策演进的历程,并在考察其政策演进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其政策演进的特点。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回答两个问题:NETC政策的演进历程是怎样的?NETC政策的演进具有什么特点?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1992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与NETC建设有关的政策文本。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本文从NETC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数量、政策参与部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认定和评价标准等6个方面刻画了NETC政策的演进历程;考察了NETC政策演进的背景环境,结合NETC政策历程的研究,对NETC政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考察NETC政策的演进历程;第四部分考察NETC政策演进的背景环境;第五部分总结了NETC政策演进的特点;第六部分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回顾 本节对以下两方面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一是有关我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文献;二是公共政策领域关于政策演进、政策变迁的理论研究。 (一)有关我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研究 尽管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大量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但针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研究很少,从政策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更少。江旅安等(1998)对我国NETC建设的进展情况、技术中心的功能、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调研,发现NETC建设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各NETC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建设效果良莠不齐;(2)有些企业技术中心的资金得不到保证,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低于1%;(3)有些NETC缺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4)很多NETC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1]。 张丽立(1998)研究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认识不高,重视不够;(2)资金严重短缺;(3)技术力量薄弱;(4)缺乏信息与沟通;(5)技术开发体系尚未形成;(6)技术创新能力弱[2]。 李文海(2004)报告了一项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对我国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调研,发现企业技术中心不能完全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其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3年底,在4223家重点企业中,尚有40.4%的企业未建立技术中心,而国有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比重仅占45.4%。部分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后缺乏资金投入、缺少研究开发人员,机构形同虚设。截止2003年底,在建立了技术中心的企业中,科研开发设施、研究经费和技术人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占14.4%。其中,有447家既无资金投入也没有研究开发人员,比例达17.8%[3]。 吴贵生等(2003)研究了建筑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评价[4]。该研究的起因是:我国NETC的认定和评价方法是以制造业企业的特点为基础设计的,没有充分考虑建筑业的特点,故需要根据建筑业的特点,设计出能满足国家对NETC的认定要求,又能促进建筑企业技术进步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陈序和谈仲生(1995)介绍了武汉钢铁公司建设技术中心的经验[5];陈孝治等(1998)探讨了钢铁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的运行机制,并着重探讨了激励机制建设[6];毛志兵(2007)介绍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的经验[7]。 (二)公共政策领域关于政策演进的理论研究 在西方学术界,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用以解释政策演进、政策变迁的理论,为研究和解释具体政策的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演进(policy evolution)相关的概念包括政策变迁(policy change)、政策学习(policy learning)、政策范式(policy paradigm)、政策体制(policy regime)、政策风格(policy style)等。 Hall(1993)研究了英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认为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从凯恩斯主义转向货币主义的范式变迁。Hall认为,政策制定者通常在一个由理念和标准构成的框架下工作,这个框架不仅规定了政策目标及其为实现目标所能采用的政策工具,而且还规定了政策问题的性质。Hall称这个由理念和标准组成的框架为政策范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