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企业走出创新的两难境地、维持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研发和创新的模式[1]。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1]。开放式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外部知识源的重要性[2-5]。企业很少单独进行创新,而更趋向于与用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合作,获取新产品构思或产品技术。大部分创新思想源于外部而并非自己的发明成果[2],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组织的互动获取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尤其重要[6],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2]。 继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后,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至今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基本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但现有的研究大多仍限于对开放式创新模式优势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等研究。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的存在,将增加企业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Christensen,Olesen & Kjaer从技术发展动态的角度,分析了电子消费品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特征,指出不同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的模式与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技术发展阶段有关[7]。Christensen等人的这一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开放式创新实践突出整个创新系统,由于各种创新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并非独立,针对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与多种合作伙伴的多角度合作创新的管理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如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时机的把握等问题缺乏深入剖析,因而难以真正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活动。 开放式创新具有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优势,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从外部获取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良机,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但开放只是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够在开放创新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难题。从企业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性,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创新,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指导。有些企业借鉴创新领先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却仍未给企业带来良机和希望。实际上不同企业本身的资源拥有状况和技术能力、吸收能力等存在差异,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向外部组织开放合作的对象都存在差异,因此无视企业自身特质,不根据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注定会失败。 开放式创新的实施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外部创新资源也不会自动流入企业,因此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以U-A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平台创新三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为企业根据自身创新资源的拥有状况,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指导。 2 技术创新三阶段动态演化模型 Utterback和Abernathy提出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U-A模型),该模型认为一个产业或一类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变动阶段(fluid stage)、过渡阶段(transitional stage)和特定阶段(specific stage)[8]。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频率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将体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特征,并且产品和工艺创新存在重要的相互关系。 Gopalakrishnan等人认为U-A模型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提供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并且与多种多样的内外部因素吻合,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缺陷。大多数产品并不一定遵循这个动态模型。可能对于一个由单一的技术驱动竞争的产品而言,U-A模型是合适的,但是大多数产品融合了多种技术,这些技术演化的速率和技术发展的成熟度都不一样[9]。对产业历史的研究表明技术变化是循环的,“返生”(dematurity)会把一个产业从“特定”阶段拉回“变动”阶段[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或者环境的动荡仍有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创新[11]。因此,不同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演化可能会有不同的模式,在不同阶段创新的频率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以U-A模型为基础,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频率在技术创新三阶段的动态演化扩展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平台创新的动态演化。 2.1 变动阶段的创新特征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技术与产品的变化极其迅速,产品创新在这一阶段同时面临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新产品使用的技术处于发散状态,不成熟、昂贵而又不可靠。由于技术和目标市场不确定,尚未形成主导设计,竞争的焦点是产品的性能,产品创新频率最高。由于生产设施相对较少以及产品设计频繁改变,阻碍了相应的工艺创新,因而在这一阶段工艺创新的频率较低,并且以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来保持灵活性。由于许多技术单元都尚未定型,它们随着研究开发过程的“试错活动”不断得到改进并逐渐被采纳和运用,整个产品技术尚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平台框架[12],在变动阶段还没有涉及到平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