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妮丝·赫勒的生存选择理论及当代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秀敏,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世界哲学

内容提要:

阿格妮丝·赫勒在其道德理论三部曲《一般伦理学》、《道德哲学》和《个性伦理学》中,沿着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生存三境界”及其选择理论,进一步将生存的选择本身区分为差异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和普遍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从而为现代社会中“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存在?”这一道德中心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坚实基础。赫勒的生存的选择理论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每个人如何面对现代性困境和对道德缺失问题的解决无疑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1929-)是匈牙利著名女哲学家,卢卡奇的学生和助手。她1977年移居澳大利亚,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移居到美国,并被聘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的哲学教授,至今仍任“汉娜·阿伦特哲学教授”。赫勒曾于1981年获莱辛奖,1995年获阿伦特奖,2006年度获松宁奖。她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哲学、法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其代表作包括《日常生活》、《超越正义》、《现代性理论》、“道德三部曲”等40余部。纵观赫勒的哲学理论,渗透着赫勒在亲历大屠杀之后对社会生活深刻而严肃的反思。特别是伦理学一直是她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在其对道德理论的专门阐述中,她强调了现代人的生存选择理论,并进一步将之区分为两种生存的选择。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当代对于直面现代性困境、摆脱个人精神危机、彰显个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两种生存的选择

      赫勒对“选择”以及“生存的选择”理论系统的论述主要发端于生存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在其假名作品《非此即彼》中提出了著名的“生存三境界说”——审美境界、伦理境界和宗教境界及其选择理论。但克尔凯郭尔所指的严格意义的选择并不是或者必须审美地活着,或者必须伦理地活着,因为在他看来对前者的选择根本就不是选择,选择主要是与伦理学相关的选择。正如他指出:“从总体上说,选择是一个内在的和严格的伦理学术语。在较严格的意义上,无论哪里存在着‘或此或彼’的问题,人们都可以肯定它与伦理学有关。唯一绝对的‘或此或彼’就是善与恶之间的选择,但这也是绝对伦理的。”①他还认为,只有通过这种选择行为本身,审美者才能够摆脱虚无主义的困扰。同时,在选择中不仅仅蕴含着人的自由,更意味着个体的责任。正是在继承克尔凯郭尔“选择”和“生存的选择”的理论中,赫勒对“生存的选择”本身进行了区分,将之区分为差异性范畴下(under the category of the difference)生存的选择和普遍性范畴下(under the category of the universal)生存的选择。

      赫勒认为,所谓差异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就是你选择你自己作为从事某种特别事业的人,或者用韦伯的术语,是作为“这一特别职业的人”,在这种选择中,你选择你自己作为差异(difference)的方式生存着。正是通过这种选择,你成为了你所是的。你将永远不会对这一选择感到遗憾,因为如果你遗憾了,那么你将失去你自己。你的这种选择是清晰的,因为你已经选择的正是你自己。然而,也正是因为你选择的是差异,对其他人来说,这一选择可能看上去是模糊的,尽管这种选择对你自己而言是清晰而坚定的。同时,赫勒也指出,“在差异范畴下选择自己的生存的人因此将会使他们自己暴露在外力之下,他们是福音或者诅咒、好运或者厄运的果实。”②即这种生存的选择并不完全自律的,常常会受到外在力量的抑制,所以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自由的。

      所谓普遍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完全是一种基本的道德选择,是对道德本身、对好人本身的彻底选择。赫勒指出,“在普遍性范畴下选择我们自己等同于选择我们自己作为好人。这正是道德选择,因为这是对道德的选择。”③即对道德的选择实质上也是选择我们自己,而“‘选择我们’自己意味着命定使我们自己成为我们所是的。伦理地选择我们自己意味着注定使我们自己成为我们所是的好人。让我简单地描述这个问题。我们是特别的父母的孩子,我们有一个特别的童年,我们从特别的疾病中遭受苦难,我们生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受教育还是未受教育——这是我们所是的。在选择我们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选择所有的这些确定性、环境、天赋、财富、不确定性:我们选择我们的厄运和我们的好运——简而言之,每一件我们所是的事物。因此,我们也选择我们自己作为我们所是的好人并且确切地选择作为我们所是的我们自己。我们选择所有的我们的确定性,并且因此我们使我们自己自由。”④所以,赫勒对普遍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这一问题的阐述转换了问题的视角:从客体的视角转换为主体的视角,将人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视角的转换更强调了人本身的选择特征,从而凸显了人的自由。同时,对道德的选择也是人的自由,这种选择真正体现了个体的自由。

      赫勒认为,无论哪种选择,都是不可逆转和不可撤销的,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是生存的,一旦撤销或者逆转,那么人们就会重新陷入偶然性生存中,二者都是将人们的偶然性转化为确定性的生存方式。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优先权的问题,赫勒给予了明确的说明。她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这两种生存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这个人在行动和判断中必须给予道德考虑优先权,即作为好人,必须给予普遍性范畴下进行生存的选择以优先权,尽管两种生存的选择都不可撤销,但普遍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是绝对的选择,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差异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则是基本的选择,如果一个人优先选择了前者,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个自律的、有责任的真正个体。但如果一个人将两者之间的地位交换,即给予后者以优先权,那么这个人就需要小心翼翼地行事、需要好的平衡感、好的反思、巨大的运气和朋友的帮助等等,稍微不慎,这个人就有可能失去诚实、完整的个性、自律等好人所具有的特征。

      二、作为本真性的生存选择:现代人坦然面对现代性悖论的姿态

      1.个体生存的现代性悖论

      众所周知,自17、18世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已经进入到与资本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无疑,人们在对现代性的各种解读中,意识到由科学和理性支撑的现代性中所内含的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等,但也意识到了现代性不断变革的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