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2-0022-04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但同美国整个经济的过度金融化息息相关,而且更与基于生息资本公式的成功观关联密切。这种成功观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流行,因此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我要做巴菲特” 巴菲特被看作是投资股市、快速赚钱的成功典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想做巴菲特,想通过赚快钱发财致富。这种想通过钱来生更多钱的方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M—M',即从钱M直接生出更多的钱即M'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就同这一公式,同美国整个经济的过度金融化有关。信贷经纪人、商业银行不需要任何首付就把钱放贷给购房者,然后再把这贷款出售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由后者把它们打包成3A(即其安全性相当于美国国债)的证券卖给全世界的机构投资者,包括我们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从经纪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到投机购房者,实践的就是这样一个M—M'公式。经纪人、银行赚取巨额费用,而投机购房者就等着房价上涨,“空手套白狼”,卖了房子赚大钱或者再用这房子作抵押继续贷款购房或者消费。 M—M'公式是货币公式或者说生息资本公式,但它是一个颠倒的或者说省略的资本公式。因为它抛开了其中的生产过程。按马克思的揭示,资本的总公式是:M—C—M',即货币—商品—增值的货币。货币作为资本只有回到生产中,通过剩余劳动,创造出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然后才能通过商品的出售,实现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作为生息资本,它的公式应该是:M—M—C—M'—M',在这里出现两次的是,由投资者或银行(它是社会资本的管家)将第一个货币M作为资本贷给厂商作为生产资本即第二个货币M,在完成这个公式中间的M—C—M'即从货币到商品再到增值的货币的运动后,由厂商再将第一个M'即增值的货币连本带利地还给银行即第二个M'。如果投资者是作为储户或股民,那么他与银行或证券公司分割的是剩余价值或利润中的利息部分,即作为资本所有权的报酬。但是如果省略了其中的M—C—M',以为钱能直接生钱,即从第一个M直接得出最后一个M',这就像童话故事中把钱种到地里,就能长出许多钱来一样,从M—M'的增值或者说生钱,就只能是虚幻的了。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实践的也就是这个省略的或者说虚幻的公式。 二、“我要做比尔·盖茨” 约十年前,有许多年轻人以比尔·盖茨为成功榜样。按我们国内那时的评价,比尔·盖茨是英雄,知识经济时代的英雄。尽管当时许多人称比尔·盖茨为“英雄”,着眼的是“微软帝国”及其巨大的财富,但从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看,比尔·盖茨实践的还是M—C—M'公式,他致力于的还是将他的知识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从事的是实际的剩余价值创造。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代表了两类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可以说,他们是这两种资本的人格化的典型表现。一方面,由于信用,由于巴菲特这样的货币资本家、风险资本家,使得资本总公式中的第一个M,不再限于缓慢的资本积累,而是可以通过资本的集中来达到并且扩大了。如马克思所注意到的:“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这种“通过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1]。因此,货币资本家的作用不仅使得产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更广泛地组织劳动的物质动力,而且能够加快资本形态在各个阶段的变化,从而加快整个资本再生产过程。然而,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创造也正是由于产业资本家,由于比尔·盖茨,才使得巴菲特的钱,作为过去劳动产品价值的第一个M能够保存下来,或者说能够再生产出来。它之所以能够保存和再生产出来,是通过产业资本的中介,通过同活劳动接触的结果。而过去劳动的产品对于活的剩余劳动的支配权,也只是在存在着资本关系中并支配着活劳动的时期内才存在。所以,巴菲特的投资收益是作为资本所有权的报酬而对产业资本剩余价值的分割。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相对于货币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是劳动者,不过是作为资本家的劳动者,即作为对他人劳动的剥削者的劳动者。”[2]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是巴菲特,那么谁来做比尔·盖茨呢?这就是美国经济的过度金融化所依赖的颠倒的生息公式M—M'所发生的问题。 据统计,1981年美国信用市场占美国GDP的168%,到2007年升至350%。1980年美国金融资产是同年美国GDP的5倍,而2007年美国金融资产则是同年美国GDP的10倍。其中,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用的借贷比例从1997年占美国GDP的63.8%,上升到2007年的113.8%。尤其突出的是,几乎美国信用市场的一半债务都是美国金融机构利用的。[3]换言之,金融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创造的57万亿信用债务中,其中一半是它们自己利用的。也就是说,这一半的钱并没有用到生产过程中,而是用在从M—M'中去了。由于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创造只能回到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生产资本才能做到,因此,这就使得借贷资本发生了与产业资本同样的问题。在产业资本的场合,所有的产业资本家都把他自己的工人当作工人,而把其他资本家的工人当作自己商品的尽可能大的消费者,因而致力于提高剩余劳动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尽可能多地限制他自己工人的工资,从而降低工人的消费能力。但是所有的剩余劳动很大程度上又要靠必要劳动、靠工资、靠消费能力来实现,因此就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就来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来自剩余价值的提高与必要劳动的缩小成反比,剩余价值的实现又要依靠必要劳动这一矛盾的趋势中。同样,在信用资本即借贷资本的场合,所有的借贷资本也都把自己当作借贷资本即生息资本,而把其他资本当作生产资本即产业资本,因而致力于虚拟资本的无限度放大。而如果所有的货币资本都不再转化为产业资本,都作为借贷资本来生存,或者如美国经济所发生的那样,一半的借贷资本都作为巴菲特来生存的话,那就必然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谁来为巴菲特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当生息资本的这种无限度放大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在它的劳动者即生产资本身上得不到满足时,就转而通过虚拟剩余价值的生产来直接满足庞大的借贷资本对利润的饥饿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