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2-0030-05 现代人与古代人有很多不同点。现代人重视权利而古代人重视美德是诸不同点中重要的一种。拿当代中国人与传统中国人相比,当代中国人的权利意识正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强,而传统中国人没有什么权利意识。在传统中国,普通人至少必须有孝心,君子则必须注重各种美德的培养,如“智、仁、勇”,“忠、孝、节、义”,“温、良、恭、俭、让”等。对于我们这些亲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人来讲,看到中国孝道的衰落和义人的“死亡”,不免扼腕叹息!之所以这样,并非仅因为现代伦理学是凸显权利的规则伦理学(rule ethics),而不像古代伦理学是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现代伦理学之教化作用必须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媒体、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意识形态而得以发挥。就诸学科对人的塑造作用而论,伦理学比不上现代科学,也比不上经济学。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之历史转变过程的全面考察,才能理解现代人为何不再重视美德。囿于伦理学视阈则根本理解不了这一点。 道德依存于生活世界,而并不依存于任何逻辑体系。有些理性主义伦理学家力图用逻辑方法去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问题,无疑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逻辑充其量只是把话说清楚的方法,而道德不仅关乎思考和说话,还关乎行动①。美德必须在一个具有稳定生活传统的道德共同体中培养。传统社会是相对封闭且稳定的生活共同体(当然也是经济共同体),如中国的乡村或城镇。人们大多一辈子生活在一个“熟人”群体中。这便是传统生活共同体的相对封闭性。在熟人群体中,每个人都必须有几项基本的美德,如诚实、孝敬父母。你一旦过分悖德,立即就有人“戳你脊梁骨”。你若想成为有威信和魅力的人,那么你尤其必须具有美德,除了诚实、孝顺以外,你至少必须有义气、公正、仁爱。汉末刘备能成就帝业,与其义气、仁爱的美德有内在的关联。古代中国道德传统是十分稳定的,改朝换代会“改朔望,易服色”,但道德传统不会有剧烈的改变。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道德传统当然不可能不变,但改变得极其缓慢。这与现代化过程中风俗和道德的迅速变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传统中国人之所以重视美德,就因为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且稳定的熟人生活共同体中。 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生活共同体的封闭性和稳定性。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快速的文明转型过程。中国自“鸦片战争”始,被迫踏上现代化之路。经连年战乱和“文革”十年浩劫,而于1978年走上现代化正途。迄今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浓缩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各种社会变迁。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文化的器物、技术、制度、风俗、艺术、理念和语言都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这是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或结构性)变化。中国人之道德变化不过是这种整体性变化中的一种。 随着制度(经济的和政治的)的改革和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口流动起来了,人才流动起来了。传统的“熟人”生活共同体正逐渐变成陌生人聚集的经济共同体。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共同体的共同性程度正在降低,即人们的交往深度在降低,亲密程度也在降低。所谓交往大多是经济层面的交易。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表现得十分明显。过去街坊、邻居间的频繁接触和面对面交流,被新住宅的防盗门所阻隔。如今,同住一个小区的人们行同路人,同一单元同一层楼的“邻居”也互不往来。现代性把效率凸显为首要价值之一(参见下文)。于是,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对员工定量考绩,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于是,满街跑的都是忙碌的陌生人。在这样的陌生人社会中,外在的制度②对于维持社会秩序至关重要。陌生人的社会必须是个法制社会③。中国近三十年来,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在法制社会中,一个人只要在公共空间遵守外在的规则就行了,他不必有过多的美德。美德是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于外时就是一个人的习惯性行为方式。例如,仁者必内心好生,他绝不会滥杀无辜。如果我们摈弃了先验论,就不得不认为,养成美德的过程是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一个人出生之后就不断受到教导:要孝敬父母!久而久之,“孝敬父母”的规范便内化于他的心性。这样,他就能自然而然地、习惯性地、由衷地孝敬父母。在现代的陌生人社会,法律、法规冗繁无比,公共道德规范也便蕴含于其中。但这些都只是外在于个人的规范,很少有人想把这些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在陌生人的社会,我们的熟人场景较少。一个人不断从一个陌生人场景到另一个陌生人场景,很少有人对他知根知底。他最被关注的是工作业绩,没有几个人特别关注他的美德。 失去了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熟人生活共同体,传统中国人的诸多美德都失去了生活依托。美德的培养不仅依赖于个人的自觉,更依赖于亲人、朋友、师生、邻里之间的亲密接触和相互促进。《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自由是现代性凸显的首要价值。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全身心拥抱现代性的人们总把传统道德看作是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于是,现代性表现出强烈的去道德化倾向。所谓“去道德化”就是在特定社会实践领域驱除道德,使该领域中的实践摆脱道德的束缚,超越用“善”与“恶”这样的范畴进行的评价,或宣称该领域的实践中立于道德,即无所谓道德上的对与错、善与恶。祛除了道德,人们才自由,做事才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