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1-0115-0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发生以来,从政界、学界到金融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由此应当吸取的教训,各界均有不同的解读和主张。本文试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其发生的根源及应当吸取的教训作一初步探讨。 一、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美德的缺失:金融危机发生的人文根源 信用是金融的生命。现代金融信用是建立在人们对金融抽象体系可靠性的确信之上的。人们把钱存放在银行,使用银行的信用卡,购买银行出售的各种债券,购买股票,等等,都是基于对金融抽象体系的信任,确信这一体系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必须进入到对金融抽象体系内部结构的深度观察与分析中。 金融危机,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金融信用危机,即金融信用状况的恶化,或者说金融信用的支撑链条出现断裂[1]。这与金融抽象体系联系起来解读,就是金融抽象体系因其某一构成要件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与美联储2001年以来实行不当的货币政策有关,同时也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严重失职而产生的错误导向有关。而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则与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开发并向美国及全世界发行的金融衍生品有关。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与滥用,显然又与政府有效监管的缺失以及信用评级机构所作的错误评级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技术主义者将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归之于金融信用工具的过度创新或金融产品的过度开发与滥用,而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的重大失误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设计和决定发行金融产品的金融专家和领导者在市场判断上出现偏差,与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职业操守无关。这种纯技术性的解释,尽管揭示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某些直接的和表层的原因,但并未揭示深层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从伦理角度观察,这次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金融道德危机,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者职业美德的严重缺失,是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人文根源。 根据吉登斯的解释,支撑现代信任的抽象体系由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构成。象征标志是指主体间相互交流的媒介,它能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如语言与货币就是典型的象征标志;专家系统是指由技术成就及其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它编织了现代人生活于其中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结构,并深入和延伸到现代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现代社会存在的广泛的非面对面的交流及其信用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这种抽象体系的支撑之上的,没有抽象体系的支撑,广泛的非面对面的交流、超越时空限制的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不可想象的。现代抽象体系有其非常丰富的内涵,金融抽象体系只是其子系统之一。由于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生活的“命脉”所在,因而金融抽象体系的可靠性就尤为重要。在金融抽象体系中,货币以及货币的各种替代品即金融衍生品,如证券、债券和股票等,都是财富的象征标志,也可以称之为价值符号系统,而金融专业知识及金融专家队伍,如金融学家、银行家、信用评估专家、货币政策专家以及金融监管专家等,则是金融专家系统。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的重大失误,既意味着金融象征标志出了问题,也意味着金融专家系统出了问题,而金融象征标志的问题又根源于金融专家系统的问题。金融专家系统的问题是否只是知识与智能问题呢?应当说,与这次金融危机直接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错误设计与发行,与华尔街金融精英(即金融专家)的智能局限性与知识不完备性及其错误的市场判断与预测有直接而密切的关联,但能说华尔街金融精英仅仅是因为智能的不足而犯错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美联储自2001年开始推行的通过房地产拉动GDP增长的货币政策,难道仅仅是因为美联储的决策者们因为认知的局限而没有看到这一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恶果?在错误的货币政策的鼓励下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向信用程度较差、收入不够高且不稳定的借款人大量提供贷款?难道仅仅是因为智能不足且没有看到风险而如此行事吗?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在发放次级贷款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将信誉较差的次贷进行包装而向世界各国推销?难道这仅仅是因为认知判断上的误差而导致的错误行为选择吗?美国的投资银行明知次贷的信誉较差,为什么还要帮助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对次贷进行证券化处理以及对MBS债券进行不适当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这难道也只是认知上的错误吗?实际上,从美联储错误货币政策的推行到华尔街金融机构次贷的大量发放再到由次贷包装而成的MBS债券以及CDS债券的开发与发行等,都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金融机构及其代表金融资本家的贪婪攫取性,同时也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金融管理体系中道德约束机制的脆弱,暴露了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职业美德或职业操守的严重缺失。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由于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因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及其过度的贪婪攫取性而迷失了方向,导致了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开发与滥用,进而导致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暴发。 《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一书,从次贷的发放到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乃至全世界救市政策的出台,全面描述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全过程。其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信用工具的过度创新只是表象,其深层的根源或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金融丢失了金融的灵魂——信托责任[3]。在笔者看来,这是客观公允的结论。信托责任是金融机构与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责任,具有强烈的信托责任感并坚守信托责任,是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有的基本职业美德,尤其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操控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美德。具有这一基本职业美德,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操控者避免短视的重要前提,也是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避免胡作非为的内在支持力量。而缺乏这一基本职业美德则不仅会导致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的“目光短浅”,而且会使其为牟取暴利而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权利,过度开发与滥用金融产品,进而造成金融信用大厦的崩溃。这是对此次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进行伦理反思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二、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的美德:金融信任的基石 与传统金融信用不同,现代金融信用是非个人化的、非直接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制度化信用,这样一种超越个人原则和时空限制的普遍信用关系的建立,靠的是金融抽象体系。人们对金融抽象体系的普遍信任,是现代金融信用的基本支撑点。可以说,没有金融抽象体系以及人们对它的可靠性的确信,就不会有现代金融信用的确立。依托于人们对金融抽象体系可靠性的信赖而确立的现代金融信用,尽管排斥了道德对金融信用的直接支撑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在最终意义上对现代金融信用的确立不起支撑作用。事实上,现代金融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尤其是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的职业美德以间接的方式支撑着现代金融的信用大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关节点上。 其一,体现在作为货币的替代品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对相关专家与领导者的职业美德的依赖上。种种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发行是由有关金融专家和金融机构的领导者负责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金融机构所设计与发行的“货币替代品”或金融衍生品的完备性、可靠性与高信誉度,不仅依赖于有关专家与领导者的专业知识、市场判断力与风险预测能力,而且依赖于有关专家与领导者的职业美德,即他们的信托责任感或信托道德感。他们的信托责任感不仅能够使他们变得更加敏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且能够使他们更认真、更负责、更审慎地对待金融衍生品的设计与发行,排除种种“见利忘险”、“见利忘义”、背离信托责任的选择。由于金融衍生品作为象征标志或信用工具是金融抽象体系的构成要件,因而它的信誉度与可靠性就关系到整个金融抽象体系的可靠性与可信度。金融衍生品出现类似于MBS债券的严重失信问题,会动摇人们对整个金融抽象体系的信赖。因此,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的职业美德或职业操守,是保障金融抽象体系的可靠性与可信度的重要支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