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2-0006-13 孔子赞扬管仲为仁者。“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齐襄公无道,其弟小白奔莒国,纠奔鲁国。公孙无知弑襄公,桓公(小白)先入齐立为君,兴兵逼鲁杀纠,管仲、召忽共同辅佐纠,召忽自杀,管仲却做了桓公宰相,所以有管仲是否为仁的问题。孔子从大局和人道出发,认为管仲帮助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盟会,停止了战争,“民到于今受其赐”,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开,沦为夷狄了,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孔子后管仲百年,现通行《管子》是刘向编定,但在战国时已有《管子》书流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早期一号墓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及《墨子》、《管子》、《晏子》等,这便是刘向之前的本子。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曾说他读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等。这只是举例而已,而非司马迁所读《管子》书的全部。尽管刘向在编定《管子》时把齐国旧档案所保存稷下先生的论著收入其中,但并不伤害贾谊、司马迁所读《管子》书思想的主旨,因此,我们仍以《管子》为管子学派的基本文本。《管子》从编纂形式上看,分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八个部分,大体是按竹简长短、叙事旨趣及收藏状况而分类。银雀山出土《管子·七法篇》中的《为兵之数》、《选阵》两节片断,是讲兵的,也可证司马迁所读《管子》书所列举五篇,非《管子》书之全部。 一、道与德和合 《管子》书既显露春秋时学术多元,又表现了管仲学派的综合意蕴,可作为管子学派的文集。尽管如此,其论道讲德,不离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道德之意。在《管子》书中道德对言或连言,其意蕴有:一是道德和合。“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能伤也”(《管子·幼官》)。畜养道德,民众和合,国家和谐,合而能和,通达和合,就不能伤害它。又言:“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兵法》)这两处记载,道与德对言,意同义同。从一般意义上说,道指世界万物的形而上的根据、本体、本原,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最根本的原理、原则、规范,或者是指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和一种学说;德是指天地万物的本性、属性以及人的本性、品德等。道与德虽有差分,但都可以通过主体人的积蓄和修养而达到。道畜民和,德养民合,百姓随着道德修养的提升,便能和合。和合所以能和谐共事,和谐共事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在这里,和合是畜养道德的目标以及对这种目标的追求。畜养道德与民众和合,有着一种因果的联系,但这里和合还不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是指郊祀天地神祇,使之合德。“会请命于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管子·幼官》)。知气可和,而德可合,生物顺从,人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二是道德无端无穷。“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不可数则为诈不敢乡。两者备施,动静有功”(《管子·幼官》)。从形上学意义上以观道德,道德是无始无终的,无始即没有开端,庄子曾追究有始之前的有始,而至无始;无穷即无可穷尽,没有边际。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据、本原,是不可估量的;德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性、属性,是不可数的,它不是指人的具体行为道德规范。道与德两者并施,动与静便有功效。 三是道德帝王。“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管子·兵法》)。“一”是气质未分的状态,道是万物由以生,德是万物由以成,皇帝王道,察道、通德,便能成霸业。兵强而胜战,才能称霸。但兵者,不祥之器,就道德伦理而观,用兵则于道未备,于德未至,有违于道德伦理。但从功效上看,上可以辅周王,下可以成霸主。 四是道德君民。“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傅于相,事业程于官”(《管子·君臣上》)。君主应以道引导民众,以德荫恩百姓,要求君臣、君民关系应以伦理道德为指导。就君而言,对臣下应“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管子·君臣上》)举拔德才兼备的人,这是为君之道;就臣而言,要专意一心,勤于职事而不辞劳苦,这是臣下事君之道。君上明其道,臣下守其职,“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管子·君臣上》)。君主臣民上下“合为一体”。此“合为一体”,其前提在于“君臣上下之分素”,“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管子·君臣下》)。分别上下之交,端正君臣之分,这是合理的,“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道德定而民有轨矣”(《管子·君臣上》)。道德定而民众有可遵守的轨道和规范,社会有序。这样君臣上下道德圆融而不滞,不滞而通畅,通畅而和合。 五是道术德行。,圣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其从义理兆形于民心,则民反道矣”(《管子·君臣下》)。道术德行既开出,便是从义而顺理的。明义理而无奸邪,始见于人心,则合于道术德行。若民反道术德行,就需要正其善恶之行,纠其背理之心,明分其是非,而行赏罚。从义顺理始于人心,奸邪之念亦出于心,所以不被物欲所迷惑,是保持义理之心的重要方面,“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弟》)。尊重道德而轻视名利,若自身有道德修养,便不会被名利等物欲所蔽。人们应该加强道术德行的修养,“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言,发之以力,威之以诚”(《管子·幼启图》)。道、惠、仁、义、德、信、礼、乐、事、言、力、诚12个概念,为道术德行基本内涵。若以此而实行,必获成功,可成霸业。所以说这些基本内涵是不能抛弃的。“言而语道德忠信孝弟者,此言无弃者”(《管子·形势解》)。简言之,“爱民无私曰德,会民所聚曰道”。忠、信、孝、弟无疑是道术德行的内涵,依此而行,就可以达到“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管子·正》)。怎样致德、致道,“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得,天下亲之,曰德。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管子·正》)。爱护、生长、养育、成就万物和人民,利万物和百姓而不自得,万物和人民亲爱、亲近他,他便是德所要做的和要达到的目的。不自得、不怨恨、不喜好、不厌恶,万物归宗于一,阴阳同度,这是道所要达到的目标。道德圆融,人民亲附而不相争,和平而安宁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