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的应有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培超,湖南师范大学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李培超(1966-),男,山东海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十分重要的伦理学经典文献,广为学界所关注。但是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由于解读视角的差异所造成的纷乱。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思想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发展过程,立足于著作自身的整体结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6-0015-0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被称为是体现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经典文本,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近年来,随着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的深入,《手稿》中的伦理思想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挖掘,许多研究者对《手稿》中所包含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多向度的解读。但是由于对研究视角本身缺乏应有的思考,导致对《手稿》中伦理思想的理解呈现较大差异,甚至很多方面硬性嵌入了解读者本身的臆想。本文认为,要准确地理解《手稿》的伦理内涵,首先需要对解读的视角作出准确的规定。

      一

      概览当今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手稿》的确进入了许多研究者的视野,从对《手稿》所作出的伦理学解读来看,主要聚焦于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手稿》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手稿》虽不是一门专门的伦理学著作,但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流露出来,并表明了马克思最基本的伦理诉求。经济伦理学的圈定,会有助于对其研究的深化,并彰显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手稿》所具体阐述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进行了道德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对立。[1]也有人指出:“马克思通过对工资背后的经济伦理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平等自由形式掩盖下的不平等的伦理关系。他为我们深刻地解释了在商品交换和流通过程中形式上存在的自由和平等是如何消失在这一深处的。”[2]“在《手稿》中,马克思重点则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道德异化观点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经济与道德的矛盾对立进行揭露批判。”[3]尽管这些研究在对《手稿》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的发掘上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致思理路大致是相同的,即都在预先铺陈出经济伦理学的框架的前提下来对《手稿》进行诠解。

      第二,关于《手稿》中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十分深刻的论述,因而《手稿》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甚至认为,《手稿》应该成为当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的重要基础性文本。具体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发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从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来理解共产主义,因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出了这样的界定:“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4](P81)因此不难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环境伦理的概念,但这并未妨碍他提出和阐释与现代环境伦理相贯通的观点。马克思对于人类发展理想状态的期望和阐论,显现出深邃的环境伦理智慧,蕴含着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以及关爱自然界的情怀。”[4](P56)其次,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6]的观点,这一观点包含着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内涵,即强调“人应该确认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和人对自然界的顺应性”;“人必须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养护自然资源”;“人必须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铲除异化劳动”。[5]再次,马克思还强调人既要重视自身的尺度,而且还要重视自然的尺度,即要把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统一起来。“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是人的实践活动应有的价值取向,是人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当贯彻的基本的伦理规范。内在尺度是指人对待自然以自己的需要为取向,外在尺度是指人利用自然以物的本性为取向,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内含着人道与物道、人性与物性、功利与责任、自我与万物的统一。”[5]通过这种解读,《手稿》俨然成为一部“绿色”经典。

      第三,《关于》手稿中的生命伦理思想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手稿》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从前提上说,生命伦理是对人生命的深度关切。生命伦理不但指个体的生命伦理,更是指人类的整体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如何彰显人(人类)的生命价值。生命伦理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命伦理存在的内在根据。依照这种前提构想,从《手稿》中可以筛选出许多符合生命伦理学的论断。“马克思《手稿》中所阐发的生命伦理思想是基于人的生命的伦理,人之所以具有生命伦理以及我们必须要从生命伦理的角度来研究人,是因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意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社会生产是人的生命伦理实现的主要手段。”“社会是人的生命伦理展开的现实空间。”[6]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手稿》,给手稿平添了几分新意。

      此外,还有人认为《手稿》中还涉及两性与恋爱道德等内容。[3]

      上述状况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受。可以说,当前理论界对《手稿》伦理思想的挖掘在广度上是非常充分的,但是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合法性的危机感,即究竟何种解读才是准确的、可信的?《手稿》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伦理思想?而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解读视角上作出规定。

      二

      我们认为,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手稿》中的伦理思想,首先需要把《手稿》放在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中来加以把握,即做到在伦理思想整体中来对《手稿》予以定位,这样才能够科学把握《手稿》的精神实质及其伦理承诺。

      马克思曾说过:“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7](P196)那么《手稿》作为这个艺术整体的组成部分,它所承担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那里汲取思想精华是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起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明显地体现出近代启蒙思想对他的影响。“马克思的思想造型,是那种依靠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叙事’或‘主流叙事’,启蒙思想是它的动因之一,而对‘启蒙’的各种描述归结起来——很概括地说,但并非不准确——就是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的观念,亦即一种从‘人的本质’(等于一种绝对),因而也就是从所谓的‘大写的人’开始的观念。”[8](P1)他在中学时期所撰写的宗教作文中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宗教教义来论证上帝存在的必要性,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弘扬人的道德选择能力;在德语作文中,他提出青年人要按照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来选择职业,在拉丁语作文中,马克思则主张要用道德的标准来判断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幸福。在博士论文中,他从自然的角度来阐明个人的意志自由、个性和独立性,他反对宗教对个人的压制,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在撰写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抨击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理性主义的背离,对人类精神自由的否定,用官方的色彩对事物本质的否定,对斯宾诺沙、康德、费希特这样一些思想领域中的巨人的排斥,他借用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的基本观点抨击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人类理性和自由的钳制。当然,马克思早期思想虽然明显地带有近代启蒙思想的印记,但是从一开始马克思就体现出独特的思想气质,他并没有沿袭一些启蒙思想家只是从抽象的观念出发来论证社会制度和人的存在状态的合理性,而是非常重视对人生活的客观环境和现实因素的分析。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一个求知青年采取了与他年龄不相当的极其现实主义的态度和他对周围现实所作的总的评价”[9](P29)。而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成为马克思不断实现思想超越的根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