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5-0062-06 在20世纪国际政治伦理领域,民族主义政治伦理是一种既令人群情激昂,又让人沮丧落魄的重大国际政治现象。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政治伦理热情,既可以让美国这种富裕社会里的国家公民因9·11事件失去对自由和公正的客观性理解,变成单边主义或极端主义势力的热烈拥护者,也可以让处于穷困之中的不发达国家的人民忘记生活的艰辛,变成本国极权主义专制政府的忠诚卫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民族主义政治伦理仍将是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然而,由于历史渊源、地理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使得各国的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在起始源头、发展轨迹和现实布局上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点,由数十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其民族主义政治伦理的发展历程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目前正在经历的现代性转型过程充满了各种吊诡,在未来的世界民族历史舞台上将会上演一幕幕极具个性的华彩乐章。笔者在此从以下四个层面对这一问题予以深入剖析。 一、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的近现代生成 自从明代中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洋传教士进入中国,在此后的两三个世纪里,西洋新知不断传入中国,并开始缓慢渗透进中国的知识系统,不过,由于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西洋新知尚无法从整体上倾覆中华民族的思想大厦。然而,到了19世纪上半叶,伴随魏源《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瀛环志略》的相继问世,中国人开始形成“世界”和“亚洲”的观念,而且世界逐步扩大,中国日渐缩小,“现代性”渐渐入侵中国。人们开始对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追求社会整体秩序和谐的中华民族传统政治伦理,和以个人为中心,以权利和义务为界限,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西洋民族政治伦理,进行比较,一段时期内,似乎很难分清孰优孰劣。然而,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唯我独尊的所谓“中华帝国”,被推入到全球化背景下的“万国”之中,中华民族逐渐落在下风。从此时算起,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主义政治伦理开始萌芽和生成,在其后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以下四次转变。 1.从万邦来朝到割地赔款的转变。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天朝大国”的意识日渐出现危机,到甲午战争时,被脱亚入欧的“蕞尔小国”日本战败后,举国上下才真正从睡梦中醒来,在屈辱的和议之后,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和满朝文武的忧郁激情和耻辱无奈,另一方面是普通百姓的群情激奋和民怨沸腾,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改变随后近百年中华民族一次次丧权辱国和割地赔款事件的持续蔓延。 2.从封建朝廷向近代国家的转变。面对民族衰亡的悲惨命运,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仁人志士开始从多重角度予以反省。从器物层面反省者,将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归之于技术装备落后,主张通过洋务运动,建造出更多的坚船利炮;从思想文化层面反省者,将落后的原因归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保守和民族特质中的劣根性;但更多的人从制度层面着眼,将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寄托在亟待革新的各种社会制度上,特别是改变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梁启超就认为,近代中国国民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只知做臣民,不知做公民。而孙中山建基于民族主义之上的三民主义更强调,中华民族政治革新的关键不是改朝换代,而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是沿袭君臣父子,而是走向自由、平等、博爱,为此,从《兴中会宣言》到《同盟会宣言》,他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以推翻满清政府、打倒帝国主义、建立独立中国为目标。辛亥革命的成功也的确终结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现象说明,封建统治传统和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在中国仍有深厚的基础,以至于国民党建立的中华民国,在蒋介石那里仍然难以摆脱封建主义毒素的深刻影响,无法引领中华民族走上真正的繁荣富强之路。 3.从国家分裂到共同抗日的转变。中华民国的建立和逐步巩固,从表面上结束了清王朝灭亡后中华民族军阀混战、诸侯割据的局面,但由于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特别是其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使得中国社会实际上处于长期的国家分裂状态。而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使得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的中华民族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异族压迫之中。面对异族入侵的巨大压力,迫使势不两立的国共两党握手言和,走上以民族大局为重,共同抗日的民族解放之路。依靠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顽强搏斗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4.从独立自主到改革开放的转变。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又经过三年的激烈拼杀,最终中国人民将民族复兴的重任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从此,历经百年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从几近万劫不复的深渊中爬出来,开始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凤凰涅槃的再生之路,特别是经过最近30年的改革开放,国力日渐强盛的势头已是锐不可当,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曙光逐步普照东方大地。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政治伦理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