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的信息管理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卫兵,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秦现生,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10)09-0019-05

      在当代经济哲学和管理哲学的研究中,知识和信息管理问题逐渐突出。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管理非常重要,是管理哲学中的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隐性知识的研究成果,结合企业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对隐性知识的信息管理做出初步哲学概括。

      一 隐性知识的理论旨趣和实践追求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从哲学角度提出的概念。按照他对知识的划分,所谓显性知识通常是指可以通过书面文字、图像和数学符号公式加以表述出来的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显而易见容易获取,便于整理与交流。与之相对,所谓隐性知识通常则指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人的认知、情感、信仰、价值、经验、技能、文化等因素构成,相对内敛而零乱无序,难于整理、加工和储存于其他载体,不易交流与分享。①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莱波、维斯克朗次和华林顿(Reber②,Weiskrantz,Warrington③)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推进了隐性知识的探索。这些社会哲学和心理学等的研究,对于当代管理哲学中的有关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在企业管理中,基于隐性知识的岗位全痕迹信息管理,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比如一些学者指出,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的、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被模拟的隐性知识,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怎样正向的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怎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该如何测度?

      这就需要把人才所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有效的机制实现企业共享。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核心,是富有战略价值的知识资源,它比显性知识对有效行为的作用更大,正是隐性知识推动业务的发展并创造出新价值。

      隐性知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往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为持久的贡献,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奠定基础。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管理中最注重的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其目的是知识创新。组织需要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甚至是新智慧,来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以保证组织能够生存和不断发展。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尼尔逊(Nelson)④、斯班德(Spender)⑤ 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⑥。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团体的特殊关系之中,或者某种特别的程序、规范、流程以及决策方式之中,甚至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协作关系之中(David Garvin,1993)。⑦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和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重视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Takeuchi)认为个人知识是形成组织知识的基础,个人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知识创造的起点,人们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断转化而创造知识等。⑧

      由于企业内广泛存在着隐性知识,企业内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对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有学者⑨ 从组织合作精神和信任的角度探索促进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也有学者⑩ 通过分析组织内个体之间相互学习可以有效利用相互的知识,包括隐性知识,提出促进探索性学习模式。组织内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遵循一定的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因素非常重要。(11)

      尽管有学者认为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激励中,建立可量化的报酬机制非常重要。(12)但是研究这种量化的实现机制的学者还比较少。为此,通过分析隐性知识为基础的岗位全痕迹信息管理,为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效率做出初步探索,是一项重要工作。

      二 隐性知识的特点

      在管理哲学的视野中,就存在领域、功能指向来看,隐性知识广泛分布在公司企业内部员工个体、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不同层面的知识主体之中。一般情况下,员工个体与各种团队或部门发生直接的工作联系较多,团队、部门与企业也联系密切。从公司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和知识互动主体的角度,可以把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也可以将隐性知识细分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和集体的隐性知识。

      个体的隐性知识指企业员工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员工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的隐含知识与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它包含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情感要素和信仰要素。这类知识具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深植于员工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深藏于员工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认知要素是隐性知识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人的思维模式,包括人的知识结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前瞻性、判断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要素包括人在工作中的认知和身心经验,它包括内在体验和外在体验两个方面。内在体验主要是指个人的经验和阅历,外在体验主要是指人的社会联系与社会网络。情感要素指人的喜怒哀乐、直觉、偏好和激情,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富于变化、最有活力、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信仰要素与情感要素相比,更具有理性色彩,它更多地得益于后天的人生体验和学习,信仰要素包括了人的信仰、价值和奋斗目标(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