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哲学的深沉、凝重、高深,正在于它是对每一时代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把握。这种被把握在哲学思维中的每一时代的生活世界之本质,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从历史观层面考察日常生活世界,探究其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这是以往历史哲学和观念论哲学家从未做过并始终加以拒斥的事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3页)对现实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科学探索。这种哲学活动需要唯物史观,而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也必须面向日常生活世界。 坚持用唯物史观观察与研究日常生活世界,研究日常生活转型中人的物质文化诉求、现实生存困境,探究、揭示人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自由、解放、幸福的主客观条件、实践方式和现实路径,这是它走向生活世界底层的深刻表征。现实生活世界是由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互交织构成的有机系统。由此构成了哲学必须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逻辑必然。从历史上看,一切内蕴人文关怀的哲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它所处时代的日常生活结构进行深入的哲学沉思;都必须把生存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生存境遇、交往环境、精神文化秩序等层面凸显出来的矛盾与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度的研究、审视与批判。作为以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唯物史观,当然更不能脱离日常生活世界。 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幸福,是唯物史观内蕴的终极关怀。而解决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实际地否定束缚人的自由与发展的社会关系,提升并展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历史性解放等非日常生活领域的革命,最终只有贯彻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才是彻底而实在的。由此决定了唯物史观转向日常生活的必要性。如果唯物史观的研究仅仅停滞于非日常生活的“宏大叙事”,那么,日常生活中人的现实生存困境,人的自由、发展遭遇的实际问题,必将遭到忽视。如果将唯物史观的研究框定在文献阐释学或文字考据学的迷宫之中,那么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解放、发展、幸福等问题的解决,至多不过是被蒸发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与“词句”而获得解释学意义上的关注。 二 随着现代世界的急剧变迁,复杂化、高科技化、市场化的发展对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的殖民化浸淫,日常生活个体存在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唯物史观的深度介入。 首先,日常生活个体的肉体存在境遇、生存样态、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中日渐凸显的存在论、价值论问题,需要唯物史观予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个体首先是一个肉体存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个体的肉体组织:这里面有没有哲学问题?我们以往的唯物史观研究很少关注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对日常生活个体的肉体组织的样态结构、历史谱系、存在状况、生存状态、生活模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考察,不同学科各有其研究角度,哲学应该而且能够从中开出自己的研究角度。无论是从存在论、价值论角度看,还是从历史动力学、发生学角度看,日常生活个体的肉体组织即身体性问题都是唯物史观必须面对的重要领域。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肉体组织是现实的个人生命的物质载体,是日常生活个体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类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原初性基础,是考察历史首先需要确认的事实。他们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在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刻而广泛变化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个体的肉体组织中存在的哲学问题日渐凸显。日常生活个体的身体不仅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主体承担者,而且还作为对象性客体,不断地被现代产业借助高科技与发达的生产力进行着击打。不仅如此,人的身体还日渐沦为现代市场化文化理念、五花八门的庸俗的集团意识形态、医疗保健羽衣包裹着的商业文化价值观等赖以寄生的“肉质”市场。 日常生活个体在身体上遭遇到的这种现代性困境,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甚一日地凸显与蔓延开来,构成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容忽视的麻木、慵懒、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病态化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唯物史观,立足于当下日常生活的总体状况和具体情境,对个体身体遭遇的多重纷扰与复杂蚕食进行透视、诊断、批判、解蔽和拯救。唯物史观转向日常生活的路径由此得以敞开。 其次,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日常生活变迁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个体是如何在追求自己的日常生活理想的过程中进行活动的,这是唯物史观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唯物史观转向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论逻辑。现实的个人是构成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体性要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大行动,是由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现实的个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和意图而进行的日常活动,在相互联系中不断叠加而构成的。因此,运用唯物史观考察这些个体创造日常生活的动机、意图、条件、环境、方式和路径,本质上就是在考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研究与发挥唯物史观不应当幽禁在“纯学术”的概念世界,而应当走进现实的日常生活。当代中国现实生活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剧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通过日常劳作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很值得唯物史观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