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3-0051-08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活动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能否就此将其归结为主体的意志、精神、观念、理性、本能、本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无疑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并有其规律。然而,能否就此将其归结为客观环境、外在条件、自然因素?社会发展历史表明,无论何者都无法全面解答这一“历史之谜”。避免这种单向性的考察视角,需要的是系统视域。而它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社会发展动力:一般与特殊的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一般动力或特殊动力,而是表现为一般与特殊两种类型。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指在一切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中,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因和普遍根据。它具有不以某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为转移的持续性、稳定性、统一性。 在马克思哲学中,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既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又指这种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即物质生产方式。 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整个现实历史中的基础作用的揭示,马克思说明了“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一般动力作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①。 通过对物质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制约过程的揭示,马克思阐释了“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一般动力作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述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②,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③。 社会发展的特殊动力,指在某一或某类社会形态、历史发展中,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一般动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具有相对独立的面貌,打上了某种社会形态的特殊印记,社会通过它们,体现出该社会形态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间断性、多样性。 在马克思哲学中,社会发展的特殊动力,主要指社会发展主体的一切政治的、精神的、意识的活动。如政治斗争、意识形态革命等。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作为政治斗争的集中表现形式的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时,就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④。在谈到作为社会意识系统化反映的理论时,马克思还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⑤ 的角度,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表明,离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考察社会发展动力,将与唯心史观的社会动力论无异;离开社会的政治、精神、意识活动考察社会发展动力,将难免陷于机械决定论。从“一般”与“特殊”既相区别又相结合的系统视域,阐释社会发展动力的类型,这,就是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独到之点。 二、社会发展动力:层次与结构的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层次,而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整体,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同样有充分的体现。 在马克思哲学中,社会发展的动力,表现为根本动力与现实动力两个层次。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在得出社会发展一般动力是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物质生产方式后,马克思通过考察人类历史本质,发现社会的经济基础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然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生产力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它决定着社会的生产关系,从而在根本上决定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总是将生产关系的起源,归结为生产力,认为“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⑥,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⑦。 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是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中,马克思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层次、有组织的自调、自控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建立了有机、有序的联系。这种联系使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对它的变化、发展产生推动作用。而这些社会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疑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尽管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而其中生产力起着更为基础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为其中介和补充,得以表现和实现的。这样,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其现实性上,便不是某种单一要素而是复合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正是在此层面,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虽然肯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但它没有否定相反却肯定了其他社会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⑧,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结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⑨,并且声明“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时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