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呈现为不同态势: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性,或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性,或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由于只是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一因素、某一特性而对其他因素、其他特性注重不够,这往往就在一定意义上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理解。究竟如何完整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以何种理论框架清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从弄清马克思哲学的真实的完整结构开始,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的哲学影响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程。 一、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的有机统一 问题是哲学之源。马克思主张用哲学方式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①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哲学批判要分析的正是那些重大的时代性问题。“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② 这启示我们,哲学视阈的问题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马克思的哲学探索发源于对他那个时代深层问题的追问,正是从问题出发,紧扣时代脉动,马克思哲学才成为哲学的典范。 马克思哲学分析和解决的“总问题”,是资本统治社会的逻辑,或者说是资本占有劳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③ 这里,马克思提出了现代哲学的历史使命:消解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我异化”,亦即资本占有劳动的异化劳动。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马克思深入探究市民社会,并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集中考察了国民经济学中的三个最基本范畴:资本、劳动、地租。由此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异化劳动;进而发现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源,即资本占有劳动。 马克思主张通过积极的共产主义实践扬弃异化劳动,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他尖锐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④ 工人的劳动受资本的奴役最沉重、最典型,因而,工人阶级的解放实质上就是劳动从资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1845年之后,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就必须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一种关于工人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1846年马克思着手寻求揭示这些规律的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运用这一方法与理论,深入研究他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关系,揭示工人阶级被剥削的根源,寻求工人阶级解放的途径、手段和条件。《资本论》便是马克思研究资本统治或资本占有劳动问题的代表性著作。通过一系列分离关系如商品的两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国家的两重性(虚假与真实)和意识形态的两重性(批判与辩护)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得出了“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结论。 马克思哲学从其产生起便形成了完整的形态。这里所谓的“形态”是指由哲学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内容、表述形式、涉指主体和运思方式所呈现出的哲学形象。马克思哲学具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研究方法、基本内容、表述形式、涉指主体和运思方式。基于这样的界定,我们在相对的意义上,把马克思哲学区分为大众形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 马克思的哲学首先是以大众哲学形象出现的。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去做《莱茵报》主编,便与现实生活有了大量接触。在与现实生活接触过程中,马克思认识到德国哲学的思辨特征,是不关心人民大众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这时马克思形成了一种动因和信念:要跳出单纯研究理论问题的苑囿,深入到现实生活,去关注并维护劳苦农民大众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物质利益。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马克思曾对德国哲学提出批评: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⑤ 较为清晰地呈现马克思哲学形象的,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思想是:建立一种通过关注人本身来掌握群众的哲学,这样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而无产阶级是这种哲学的“心脏”。面对德国的现实状况,马克思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⑥ 这表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首先是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尤其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世界的,是要为民众立言的。正由于此,1844年,马克思集中研究工人阶级的异化劳动问题,并把工人阶级的解放当作他哲学的一个主题与核心内容。于是马克思指出:“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⑦ 既然哲学要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和精神武器,那就必须使哲学语言或形式大众化。这样,在1844之后,马克思的哲学语言有一个转换过程,异化等概念在马克思以后著述中的使用率就相对减少了(《资本论》除外。当然,异化概念使用率的减少不仅仅是出于语言通俗的考虑,更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原因,即早期的马克思往往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并以此来看待社会历史。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注重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分析社会历史,而作为人本主义的异化概念就使用的少了),代之而起的,是较多使用生活、物质生产、生产劳动、资本、剥削、阶级、社会生活条件、生存条件等概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注重参加工人运动,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晚年马克思的著述中,马克思在考察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问题时,始终贯穿着“人民大众”这根红线。马克思哲学活动的方式,也集中体现为深入民间调研,关注大众切身利益问题,走入大众心灵世界,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且诉诸民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