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研究三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俊峰,195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也遇到相当的阻抗和困难。深化文化哲学研究,需要关注中国国情与西方的不同,针对中国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提炼自己的主题,需要明确地回答文化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需要克服传统的认知中心主义的局限,大力倡扬一种文化—价值的视角,努力实现真理与价值、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促进中国人的观念转变,顺利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勃兴有很深刻复杂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获得普遍承认和尊重。但不容讳言,与此相比,中国的文化实力及其地位还明显偏弱,文化影响力与这个东方文化古国的地位还有不少很不相称的地方。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相互激荡,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力和文化市场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与此同时,文化观多元并存、文化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也引起许多人的担忧。一方面,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一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文化理念、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国外文化的大举进入形成的强势姿态,使得维护中国文化完全成为一个真实的问题。一些人用“文化殖民化”来概括或许有失精准,但其中表现的焦虑却并非全无道理。中国文化哲学的兴起确实受到了西方文化哲学的直接影响,想必无人能否定这个事实,但促使其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应该说还是中国自身的社会需要。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遇到相当程度的阻抗或排斥,下面几个问题是必须面对并着力解决的。

      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哲学的出现经历了较长的酝酿时期,除了其他社会条件,比如说消费社会、文化工业等之外,从哲学层面看,有两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第一点是价值哲学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与价值哲学具有某种同源性。这在新康德主义那里甚至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同一回事,他们所谓的精神科学就是文化科学或文化哲学,最核心的且与自然科学形成本质性区别的则是价值问题。他们针对的是科学主义的霸权,反对用自然规律那样的决定论范式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提倡的是一种文化视角或价值论的视角,认为对于与人直接关联的、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现象只能从价值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当然,对价值如何理解,也有着很不相同的多种观点。第二点是语言哲学转向的影响。经过语言哲学转向的洗礼,西方思想界至少在哲学界普遍超越了传统语言观对语言的直观性的理解,克服了事物—意义(思想)—语言的线性联系的观念,语言不仅仅是思想的外壳,也不仅仅是指示事物的名称符号,它同时也规约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规约着人们通过思想意识而形成的“世界秩序”;语言的世界就是人们面对的世界,或者说人们实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是一个经过语言编码而形成的意义世界和知识世界,所以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各种事物的意义是人们通过语言的命名作用和使用过程所赋予的,而事物之(对人来说)“作为什么”而存在就依赖着它被赋予的意义,如此等等。尽管说语言哲学与价值哲学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和一定的对立,比如说一些人通过语言分析方法认定价值语言只是情感的表达,没有任何真实的对象,而搞价值哲学伦理学的一些学者则指责以语言分析为支持的所谓元伦理学研究败坏了伦理学,破坏了人们的意义感,等等。但毕竟在相互批评中也促成了彼此的发展,而且使得价值、意义、语言、文化都内在地勾连起来了。在西方学者那里,理解广义的文化概念没有一点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人、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没有任何障碍。这个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共识的,西方的文化哲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完整的独立的哲学世界观而存在的。而这个背景,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反观中国,虽然我们现在也面临着文化工业化及流行文化出现后的一些社会问题,但毕竟还没有西方那么严重和突出。我们的价值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内在联系似乎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其基本取向与西方思想界之间还有很大差别,比如主流观点都反对价值主观论,主张从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主体间关系来理解价值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语言哲学转向的影响这个重要环节。由于这个缘故,我们的语言观、文化观在相当程度上还属于传统的语言观、文化观。这就使得在对来自西方文化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接受上,形成很大的阻抗,影响了文化哲学思想的认同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哲学发展,必须充分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加强关于语言观方面的补课,同时也是促进哲学观的合理转变。我们特别需要针对当今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的现实矛盾和困惑,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文化形势和普遍存在的文化焦虑,针对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日常生活和现实的文化发展战略理念方面的不足或缺陷,一句话,要根据中国的特殊问题和特殊语境,提炼出文化哲学研究的主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深化文化哲学研究,发挥文化哲学的重要作用。

      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内在关联,或者说就包含在其中,但同时它不仅具有某种独立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第一个问题更敏感更尖锐,因此也更艰难。因为它涉及文化哲学的基本定位,所蕴含的政治性意味更浓厚更明显,但又无法回避,必须给出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否则,文化哲学的形象就一直是模糊不清的,要获得较大程度的认同也是不太可能的。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的方法论。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他的观察方法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基本原则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决定了他们的意识;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观念的东西只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反映,受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制约,因此,一切把哲学导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可以在对当时实践的合理理解中得到解释,即使是在人们头脑中颠倒的虚幻的东西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出现了颠倒的结果。马克思把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看做是现实世界生成的最深刻的基础,现实的世界就是一个人化的世界,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因此必须结合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一切,离开了人和人的活动而讲的自然,对人来说就是无。这些观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用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唯物史观意味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学派的研究范式,而且不是一般的范式,从创始人到信奉者,都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得对社会现象包括文化现象的研究变成科学成为可能并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唯物史观才是一种科学的范式,这不仅是相对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理论,而且相对于此后的各种理论,正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思维逻辑被当成了辨析一种理论是否科学的标准,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原则和方法,直接就可被看做是错误的。这种情况构成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章: